近期,18岁的中国跳水名将全红婵因脚踝和腰部严重伤病连续缺席重大赛事,引发公众关注。检查发现她脚踝积液量达常人四倍,腰椎磨损程度相当于四十岁体力劳动者,长期高强度训练让关节出现慢性炎症。在全运会上,她带伤出战,勇夺女子团体金牌。
全红婵伤病根源:高冲击训练模式惹的祸?
全红婵伤病的根源在于跳水运动特有的高冲击训练模式。从生物力学分析,跳水动作多次从10米台或3米板起跳,单次入水冲击力可达体重的5 - 7倍,长期反复作用会让关节软骨磨损、韧带撕裂及滑膜炎症。脚踝作为主要发力点,积液量超标就是关节腔持续性炎症反应的体现。 腰椎方面,腰部肌肉在腾空阶段要承担躯干扭转与入水缓冲,青少年脊柱未发育成熟,过早承受成人级别训练负荷,会加速椎间盘退变。医学数据显示,全红婵腰椎骨赘形成、椎间隙狭窄程度超出同龄人20年以上。而且,她长期依赖冰敷止痛而非系统性治疗,可能抑制炎症修复信号传导,形成“损伤 - 炎症 - 再损伤”恶性循环。2025年5月她因脚踝旧伤复发退出全国冠军赛,就是未完全恢复的损伤叠加新训练负荷导致病情恶化的体现。
发育期体重管理: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绊脚石”?
青少年运动员在发育期生理变化会给训练带来挑战。全红婵在发育期体重增长,这对跳水运动影响很大。体重变化会改变力学平衡,她需要重新调整起跳爆发力与空中翻转的力学平衡,关节承受的额外负荷增加,比如膝关节压力增加约15% - 20%。 为维持动作稳定性,腰部、肩关节等非主发力部位被迫承担更多力量,加速局部劳损。医学研究显示,12 - 18岁运动员因体重波动导致的运动损伤风险较儿童期升高3倍。同时,高强度训练需每日热量摄入达4000千卡以上,但过量蛋白质或钙质不足可能加重骨骼负担,全红婵案例暗示日常健康管理存在漏洞。 应对方案是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监测体成分,制定个性化增肌减脂计划,通过游泳等低冲击运动维持肌肉量,使用护具分散关节压力。
如何拯救运动员?科学训练与康复管理来帮忙
对于竞技运动员,需要系统性干预方案。训练监控体系方面,引入运动传感器实时监测关节负荷,设置单日冲击力阈值,如脚踝累计冲击不超过150次/日,配合双能X射线检测骨密度变化。 康复方案分阶段进行。急性期采用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修复韧带,结合水疗减少关节压力;恢复期通过等速肌力训练重建肌肉平衡,重点强化臀大肌与核心肌群,研究表明可降低腰椎负荷达28%;回归期进行模拟跳水动作的虚拟现实训练,逐步提升动作难度。 心理支持也很重要,可借鉴谢思埸带钢钉训练的经验,建立运动员互助小组,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缓解“带伤上阵”的心理依赖。政策上,应推动青少年运动员健康档案强制备案,规定每年进行骨科、运动医学联合评估,禁止未达康复标准者参赛。 全红婵案例提醒我们,竞技体育要构建科学训练体系,平衡竞技成绩与运动员生命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