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场强降雨席卷而来,在给城市带来清凉的同时,也带来了食品安全的隐患。中华预防医学会研究显示,湿度超过60%时,沙门氏菌繁殖速度提升3倍。高温高湿的环境,就像给细菌提供了一个“温床”,加速了致病菌的繁殖。误食被污染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腹泻、呕吐、中毒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掌握“四要七不要”原则,对于保障我们的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暴雨后食源性致病菌为何会疯狂滋生?
暴雨过后,微生物污染有三大路径。其一,水源污染,食材直接接触雨水,使得细菌有机会附着在食材表面。其二,厨具受潮,细菌容易附着在厨具上,从而污染后续处理的食物。其三,高温高湿的环境,让细菌繁殖加速。《中国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显示,暴雨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等病原体的检出率激增。从微观角度来看,当水分活度超过0.9时,霉菌毒素在4小时内可侵入谷物内部,这就是食物腐败的一个过程。
“七不要”原则,你真的做对了吗?
- 被淹食物:晒干再煮也不安全:《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数据表明,水淹食物表面微生物数量在12小时内可达安全标准的50倍。即使把水淹食物晒干再煮,也无法灭活其中的毒素,所以被淹食物应果断丢弃。
- 剩菜二次加热:风险依然存在: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剩菜在室温放置2小时后,即使加热至100℃,仍可能残留耐热毒素,如葡萄球菌肠毒素。所以剩菜的处理一定要谨慎。
- 野生蘑菇:鉴别方法不靠谱:《真菌学报》中的案例显示,民间鉴别毒蘑菇的“银器变黑”“大蒜同煮变色”等方法准确率不足30%。为了安全起见,坚决不要食用野生蘑菇。
“四要”措施,这样做才有效!
- 餐具消毒:有量化标准:以下是家庭消毒的“时间 - 温度对照表”:餐具类型消毒方式时间效果不锈钢餐具煮沸15分钟可杀灭99.9%细菌塑料餐具选择耐高温材质,按说明消毒--
- 剩菜保存:遵循“黄金四小时”法则:从食品保藏学原理来看,剩菜在常温下超过2小时,细菌就会大量繁殖,此时就需丢弃。如果要冷藏,需在4小时内完成降温,即从60℃降至5℃。保存后食用前务必彻底加热至沸腾,但需注意耐热毒素可能残留,因此建议尽量减少剩菜。
- 环境卫生:构建防蝇防鼠三级屏障:家庭厨房可以采用“密封 - 隔离 - 清理”方案。使用带硅胶条的橱柜门,将食物放在密封罐中,并且与动物活动区保持2米以上距离。同时,要及时清理厨房垃圾,保持环境整洁。
特殊人群,饮食安全更要注意!
- 婴幼儿与老人:采用“三专”原则:对于婴幼儿和老人这些免疫力低下的群体,建议采用“三专”原则,即专用餐具、专人处理、专柜冷藏。可安全食用的即食食品类型有灭菌包装的UHT奶、独立包装的即食谷物等。
- 孕妇与慢性病患者:选择合适食材:孕妇和慢性病患者应避免食用高风险食材,比如用市售瓶装水替代井水,用蒸煮类蔬菜替代生食沙拉。
食源性疾病,早识别早应对!
暴雨后,如果突发剧烈腹痛伴随发热>38.5℃,这是典型的预警信号,需立即就医。普通肠胃不适和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有差异的,普通肠胃不适症状相对较轻,而细菌性食物中毒症状往往更严重。需要注意的是,自行服用抗生素可能会加重病情,FDA指南指出,抗生素滥用会导致耐药性风险增加。 暴雨后食品安全管理要建立“预防 - 识别 - 应对”三级体系。家庭成员要共同参与,将“四要七不要”原则转化为日常行为。大家可以通过“21天厨房卫生习惯打卡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降低长期健康风险。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拨打国家疾控中心24小时咨询热线,寻求专业帮助。让我们一起守护食品安全,守护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