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名患者轻信鱼胆治病的偏方,吞食鱼胆后迅速出现腹痛、恶心等症状,随后情况恶化成多脏器功能衰竭,好在及时治疗才转危为安。这一事件给大家敲响了警钟,传统偏方可不能随便信!
鱼胆有毒你知道吗?揭秘其危害与机制
鱼胆中含有胆汁酸、胆红素等毒素,这些毒素化学性质特殊,具有耐高温性,就算把鱼胆煮熟,毒素依然存在。毒素会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进而攻击肝、肾、心脏等重要器官。中毒症状会随时间不断演进,早期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中期会有黄疸、少尿等肝肾功能损伤的表现;到了晚期,就可能发展为多器官衰竭。《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数据显示,我国年均超2000例急性肾衰病例与鱼胆中毒有关,死亡率达8.7%。胆汁酸会直接破坏细胞膜结构,造成肝细胞坏死,胆红素对肾小管有毒性作用,会引发急性肾损伤,形成致命的“毒素循环”。
传统偏方与科学相悖?鱼胆治病是真是假
鱼胆治病的观念由来已久,一些中医典籍中有相关药用记载,在医疗资源不足的地区流传较广。传统观念认为鱼胆能“清热解毒”“明目”,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鱼胆毒素并无临床验证的药用价值,胆汁酸甚至可能引发角膜损伤,加剧眼疾。近年来,有不少因鱼胆中毒入院的案例,比如有人误信“鱼胆治皮肤病”“鱼胆泡酒养生”。老年人和农村居民更容易陷入这种认知误区,这也反映出信息传播存在漏洞。
鱼胆中毒怎么办?预防急救指南请收好
日常处理鲜鱼时,大家可以用镊子完整摘除鱼胆,避免胆汁污染鱼肉,还要普及“鱼胆无食用价值”的知识,尤其是在传统观念较强的地区。如果误食鱼胆在1小时内,要立即刺激喉部催吐,然后饮用牛奶或蛋清保护胃黏膜,同时联系120。若症状发展到意识模糊,要让患者侧卧防止窒息,并携带鱼胆样本供医院鉴定毒素类型。就医时,一定要前往具备血液净化条件的医院,血浆置换、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等现代医疗手段对抢救很有必要,千万不能延误治疗。 鱼胆中毒事件警示我们,要辩证看待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形成“科学认知 - 风险识别 - 应急响应”防护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