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耳朵、鼻子、喉咙其实是“连通的小系统”,其中咽鼓管就像一条“双向通道”——一头连着中耳(耳朵内部的小空腔),一头接着鼻咽部(鼻子后面的位置),它的主要作用是维持中耳和外界的气压平衡,还能把中耳里的分泌物排出去。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时候,这条“通道”很容易出问题,进而引发耳朵的各种不适。
感冒为啥会连累耳朵?三个关键原因
- 耳内气压“失衡了”
正常情况下,咽鼓管会随时“开合”调节中耳气压——比如坐飞机时嚼口香糖,就是通过吞咽动作让咽鼓管打开,缓解耳闷。但感冒时鼻子黏膜肿起来,咽鼓管的通道被堵死,中耳里的空气慢慢被吸收,就会变成“负压”——那种感觉像潜水时耳朵被紧紧压住,胀得难受,这就是很多人感冒时觉得“耳朵闷堵”的原因。有研究显示,约60%的感冒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咽鼓管堵塞。 - 病菌“爬”进耳朵里
感冒的病毒或细菌会顺着咽鼓管“逆流而上”,直接跑到中耳里引发感染,也就是急性中耳炎。典型表现是突然发作的耳痛——大人会觉得耳朵里像有根针在扎,小孩则会哭闹不止、抓耳朵,甚至睡不好觉。医生用耳镜检查时,会发现鼓膜发红、鼓起来,严重的还会有积液。 - 中耳积水“排不出去”
感冒时鼻咽部会分泌很多黏鼻涕,如果咽鼓管堵了,这些分泌物没法正常引流,就会积在中耳里形成“积液”。不仅会让耳闷更严重,还会影响声音传导——比如听别人说话像隔着层膜,或者自己说话有“回声”,这就是暂时性的听力下降。
这些人更容易“感冒牵出耳朵问题”
- 小孩:小孩的咽鼓管又短又平,病菌不用“爬很远”就能进中耳。学龄前儿童中耳炎的发病率比成人高很多,比如有的孩子感冒刚两天,就喊“耳朵疼”,往往就是这个原因。
- 老人:老人的黏膜纤毛“动力不足”(没法及时把分泌物扫出去),咽鼓管的肌肉也没力气,所以感冒时咽鼓管更难打开,耳朵出问题的风险也更高。
感冒时,这样护耳朵最管用
先管好鼻子——减少咽鼓管堵塞
- 用生理盐水洗鼻子:能把鼻子里的病菌、炎症分泌物冲掉,缓解黏膜肿胀,让咽鼓管更通畅(注意用专门的洗鼻器,别用自来水)。
- 喷鼻子要“讲姿势”:用鼻喷剂时,头稍微往前倾一点,喷嘴对着鼻翼方向(别对着鼻中隔),避免药液直接冲到咽鼓管里加重堵塞。
- 热敷鼻子:用40℃左右的热毛巾敷鼻翼两侧,每次10分钟,能促进血液循环,帮黏膜消肿。
帮咽鼓管“通气”——缓解耳闷
- 多做吞咽动作:比如咽口水、嚼无糖口香糖时,轻轻动一动下巴,能刺激咽鼓管打开,调节中耳气压(坐飞机时这么做,也能缓解耳闷)。
- 飞机/高铁上的小技巧:如果感冒时坐飞机,感觉耳闷得厉害,可以试试“捏着鼻子轻轻鼓气”(这个动作叫“瓦尔萨尔瓦动作”,但要先问医生能不能做,避免用力过猛伤到鼓膜)。
- 睡觉垫高床头:把床头垫高15-20厘米(用两个枕头叠起来就行),减少鼻涕往咽鼓管里流,降低堵塞风险。
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别硬扛,尽快找耳鼻喉科医生:
- 耳朵一直疼,或者疼得越来越厉害;
- 听力下降(比如听不清别人说话,或自己说话有“回声”);
- 耳朵流水/流脓;
- 发烧超过38.3℃;
- 小孩一直哭闹、抓耳朵,或对声音没反应(比如叫他名字没动静);
- 老人突然觉得耳朵闷,或听力明显变差。
感冒好了,耳朵还要“养”
- 别使劲擤鼻涕:感冒时擤鼻涕要“单侧来”——按住一边鼻孔,轻轻擤另一边,避免把病菌或分泌物“压”进咽鼓管。
- 做耳部保健操:等感冒症状缓解后,可以学一些简单的耳部按摩(比如用手指轻按耳屏、揉耳廓,或轻轻捏拉耳垂),促进耳部血液循环,帮咽鼓管恢复功能(要找专业医生或康复师教,别自己乱按)。
- 预防感冒是关键:打流感疫苗、平时勤洗手、少去人多的地方,多锻炼增强免疫力,能减少感冒次数,自然也能减少耳朵出问题的可能。
反复出问题?得查“根源”
如果经常感冒后耳朵疼、闷,或中耳炎反复发作,要去医院做咽鼓管功能评估(比如“咽鼓管吹张试验”),看看咽鼓管是不是真的堵了;必要时还要拍鼻窦CT,排除鼻窦炎、鼻息肉等“根源问题”——这些疾病会长期刺激咽鼓管,导致反复堵塞。
- 小孩:如果反复得中耳炎,要定期查听力,避免影响语言发育(比如说话晚、咬字不清)。
- 老人: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的,要注意控好血糖、血压——这些病会影响耳朵的血液循环,加重咽鼓管功能障碍。
总的来说,感冒和耳朵的关系比我们想的更近——咽鼓管就是那个“连接桥”。只要感冒时做好鼻子护理、注意通气、及时监测症状,就能大大减少耳朵并发症的风险。平时多注意预防(比如打流感疫苗、保持鼻腔卫生),有问题早处理,才能让耳朵一直“清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