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里的"违章建筑":认识鼻息肉的本质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就像鼻腔里长了“违章建筑”——黏膜组织异常增生形成的肿物。据2023年欧洲鼻窦炎和鼻息肉指南,它和过敏体质、慢性炎症、阿司匹林敏感三联征关系密切。典型症状是持续鼻塞、嗅觉减退、鼻涕倒流,部分人还会伴随长期头痛。要说明的是,鼻息肉不是肿瘤,是黏膜长期发炎的结果,约5%~10%的人可能患病,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保守治疗:构筑第一道防线
对于单侧或小范围的息肉,保守治疗是首选,主要围绕三个关键点展开:
1. 局部糖皮质激素:科学用药的核心
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等鼻喷剂是基础用药。2022年《柳叶刀》的研究发现,持续用6个月能让60%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用的时候要掌握“三指定位法”:喷头指向鼻腔外侧壁,别直接冲击鼻中隔。如果规范用了3~6个月没效果,得再找医生评估。
2. 鼻腔冲洗:物理清洁的好帮手
除了生理盐水,加一点2.5%的碳酸氢钠溶液能更好溶解黏液。建议每天早晚各冲1次,水温控制在32~34℃,压力别超过200毫米水柱(大概像轻轻挤矿泉水瓶的力量)。有临床试验显示,这样联合冲洗能让药物吸收率提升30%。
3. 系统用药:按需短期干预
急性发作期可以短期吃口服糖皮质激素,但别超过12周,还要注意监测血糖。如果是伴随过敏性哮喘的难治性病例,奥马珠单抗这类新型生物制剂的效果和安全性已被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
手术治疗:精准拆除"违章建筑"
如果有以下情况,可能需要考虑手术:
- 双侧多发性息肉(Lund-Mackay评分≥4分)
- 药物治疗3个月无效
- 伴发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病(CRSwNP)
- 完全丧失嗅觉或持续头痛
现代手术主要有三种技术:
1. 鼻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微创解决问题
用0度或30度鼻内镜精准定位,配合动力工具切除病变组织,尽量保留正常黏膜。2021年的研究显示,术后复发率已降至15%以下,90%患者嗅觉能明显改善。
2. 球囊扩张:同步处理鼻窦炎
如果伴随鼻窦炎,可以同期用球囊扩张窦口,减少黏膜损伤。这种微创术式能把住院时间缩短到2~3天。
3. 神经切断术:针对严重流鼻涕
选择性切断翼管神经能减少腺体分泌,适合流鼻涕特别严重的人。但要严格掌握适应症,术后可能会暂时出现鼻腔干燥。
治疗后的长期管理:防复发的关键
不管是保守还是手术,术后都要做好三件事:
1. 阶梯式用药:持续防复发
术后继续用鼻喷剂至少12周,加孟鲁司特钠这类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能降低复发风险。研究显示,规范用药者5年复发率比不用药的低47%。
2. 环境控制:减少刺激
装PM2.5空气净化器,定期洗床单被罩,把室内湿度保持在40%~50%。过敏的人用防螨寝具,花粉季节别开窗户。
3. 定期随访:动态监测
术后3、6、12个月要查鼻内镜,看看嗅觉恢复情况。2023年的研究发现,坚持随访者5年复发率能降40%,还能早期发现潜在问题。
特殊人群的治疗选择
儿童患者尽量少用激素类药物,优先选生理盐水冲洗加抗白三烯药物;有高血压的老人,别长期吃全身用的糖皮质激素;孕妇如需治疗,要经多学科团队评估,尽量选局部用药(现有数据显示布地奈德鼻喷剂相对安全)。
前沿治疗进展
2024年《自然医学》报道的IL-4受体靶向治疗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给药物难治性鼻息肉患者带来新希望;同时,基于人工智能的鼻内镜影像分析系统正在验证中,能更准确监测术后复发。
总的来说,鼻息肉虽像鼻腔里的“违章建筑”,但不管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都有明确的应对方法。关键是早发现、规范治疗,术后做好长期管理,才能彻底清走“违章建筑”,找回顺畅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