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出现耳鸣时,可能没联想到鼻咽部的问题——比如医生用压舌板检查咽喉时,发现鼻咽部黏膜增厚,同时还有耳鸣,这时候别先慌着往恶性肿瘤想。从耳鼻喉科临床情况看,大部分这种组合症状都是良性病变引起的,只要通过专业设备检查就能区分清楚。
炎症是最常见的“导火索”
鼻咽部是呼吸道的“门户”,每天接触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很容易引发炎症。急性鼻咽炎发作时,黏膜会充血肿起来,导致暂时的增厚,大概90%的患者会同时出现单侧耳鸣;如果是慢性炎症长期刺激,黏膜结构会慢慢改变,这和长期吸烟、喝酒,或工作中经常接触粉尘有关。
淋巴组织“加班”也会引发耳鸣
鼻咽部的淋巴组织是免疫系统的“哨兵”,遇到过敏原或慢性炎症刺激时,会增生来“帮忙”——这种情况在青少年里特别常见。增生的淋巴组织可能压迫咽鼓管开口(它连接鼻咽部和中耳),导致中耳压力异常,从而引起耳鸣。这类患者只要对症治疗,耳鸣大多能缓解。
天生的“小囊肿”可能占空间
鼻咽部的囊肿大多是天生的发育问题,它“占了位置”会压迫周围结构。典型的囊肿是光滑球形肿物,拍片子能看到边界清晰;如果囊肿直径超过2厘米,手术切除后耳鸣通常会明显好转。
恶性病变有“特殊信号”
虽然约15%-20%的鼻咽癌患者,初诊时会有黏膜增厚伴耳鸣,但恶性病变往往有这些特点:黏膜表面凹凸不平地隆起,碰一下容易出血,或脖子上有越来越大的淋巴结。不过不用担心,现在结合EB病毒检测和MRI检查,能在症状出现3个月内达到90%以上的诊断准确率。
这些检查能帮你“查明白”
- 影像学检查:多层螺旋CT能快速拍三维图像,MRI(磁共振)对软组织细节看得更清楚,两者一起用,能区分囊性(像水泡)和实质性病变。
- 内镜病理检查:用直径4毫米的超细内镜,能直接看鼻咽部情况,取一点组织做病理,配合快速检测技术,准确率超98%。
- 听力检查:纯音听力测试和声导抗检查,能判断耳鸣类型——传导性听力下降多是“被堵了”,感音神经性改变要留意听觉神经或通路异常。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如果耳鸣持续超过2周,或有下面这些“报警信号”,要在3天内去耳鼻喉科:
- 同一侧头一直疼,或脸麻、有奇怪感觉;
- 眼睛转不动,或看东西不清楚、变形;
- 脖子上能摸到越来越大的肿块。
其实,85%的鼻咽部黏膜增厚都是良性的,但到底是什么问题,必须靠专业检查才能确定。别对着网络查症状自己吓自己,及时做规范检查才是对的。而且多数耳鸣是能逆转的,早干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