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往往很隐蔽,当出现颞骨(太阳穴附近的颅骨)区域疼痛时,通常提示肿瘤已经局部扩散了。这种疼痛不是随便出现的,主要和三种病理机制有关。
为什么鼻咽癌会引起颞骨疼痛?
1. 肿瘤直接“啃”骨头或侵犯周围组织
鼻咽部的癌细胞生长有一定的扩散规律:突破鼻咽黏膜后,可能通过颅骨上的“破裂孔”往颅内发展,碰到负责颞骨附近感觉的岩浅大神经;或者沿着翼管神经丛蔓延到翼腭窝,再到颞下窝。这种直接侵犯会破坏颞骨的鳞部、岩部骨质,引发持续的深部疼痛。有研究显示,约62%颞骨疼痛的患者,CT检查能看到颅底骨质被侵蚀的迹象。
2. 神经被压迫或刺激
头颈部的神经分布很特殊,不同神经受累会导致不同位置的疼痛:
- 三叉神经眼支(管额部、眼眶周围感觉)受压:疼痛会放射到额头、眼眶周围;
- 三叉神经上颌支(管面颊、颞区感觉)受压:脸颊和太阳穴附近疼;
- 舌咽神经受压:耳朵深处会有牵涉痛。
神经压迫轻的时候多是钝痛,压得厉害就会变成灼痛、刺痛这种“神经病理性疼痛”。
3. 炎症物质“火上浇油”
肿瘤周围的微环境里,炎症反应会加重疼痛:肿瘤细胞会释放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还有前列腺素E2、肿瘤坏死因子-α这些炎症物质。它们不仅直接刺激痛觉神经,还能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大脑处理疼痛的方式。
哪些颞骨疼痛要警惕鼻咽癌?
如果颞骨疼痛有以下特征,要赶紧去查:
- 持续超过2周都不缓解;
- 晚上经常疼醒(超过40%的患者会这样);
- 疼的那一侧听力下降(58%的患者会有);
- 张嘴费劲(翼内肌被侵犯了);
- 面部麻木(三叉神经功能出问题);
- 脖子上有肿大的淋巴结(转移率高达73%)。
出现可疑症状该做哪些检查?
- 鼻咽内镜:直接看鼻咽部有没有肿瘤,以及肿瘤的大小、范围;
- 头颈MRI平扫+增强:清楚显示肿瘤有没有侵犯周围软组织;
- 颅底CT三维重建:评估骨质被破坏的情况;
- EB病毒血清检查:如果VCA-IgA抗体滴度超过1:40,要警惕;
- 病理活检:取一点组织做化验,是确诊的金标准。
得了鼻咽癌怎么治?
治疗方案要根据国际抗癌联盟(UICC)的分期来定:
- 早期(I-II期):只用放疗,5年生存率能超过85%;
- 局部晚期(III-IV期):放疗和化疗一起做,再加上靶向治疗;
- 复发或转移: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治疗。
最新研究显示,PD-1抑制剂联合放疗,能把局部控制率提升到92%。
怎么预防鼻咽癌?
高危人群可以从三级预防入手:
- 一级预防:正在研发EB病毒疫苗,目前到了Ⅲ期临床试验阶段;
- 二级预防:定期查EBV DNA载量,这个检查的灵敏度有92%;
- 三级预防:如果有癌前病变,能用内镜下射频消融治疗。
日常还要注意:每天用生理盐水洗鼻子(早晚各一次);少吃腌制食品(每天亚硝胺摄入量控制在3微克以内);保持环境湿度在45%以上,减少鼻咽黏膜损伤。
颞骨疼痛是鼻咽癌的重要预警信号,背后和肿瘤侵犯、神经受压、炎症反应都有关系。大家要是碰到持续的头痛,尤其是符合上面说的那些“危险特征”,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做系统检查。早筛查、早干预,能大大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