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揭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症状
德国研究团队在2025年8月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突破性研究显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会出现特定嗅觉功能障碍。这项题为《蓝斑核去甲肾上腺素能轴突丢失驱动阿尔茨海默病嗅觉功能障碍》的研究,揭示了该疾病的早期神经机制。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痴呆患者已突破5500万,且患病率每20年翻倍增长。65岁以上人群每9人中就有1名患者,85岁以上群体患病率激增至40%。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患者占比高达65%,仅2021年全球65岁以上患者数量已达4900万,较1991年增长160%。
嗅觉退化机制突破性发现
研究团队通过小鼠模型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阶段,大脑蓝斑核(Locus Coeruleus)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会异常释放"吞噬信号"。这些信号激活小胶质细胞后,错误清除连接至嗅球(Olfactory Bulb)的神经突触。这种神经连接破坏发生在记忆障碍症状出现前12-18个月。
研究通讯作者、海德堡大学神经病理学教授汉斯·穆勒指出:"我们首次在细胞分子层面证明,小胶质细胞的异常吞噬活动是疾病早期关键机制。这些神经连接的丢失导致嗅觉辨别能力显著下降,可作为潜在的早期生物标志物。"
嗅觉障碍临床价值
嗅觉功能检测已被纳入欧洲神经病学联合会的早期筛查指南。临床数据显示,85%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确诊前3年即出现嗅觉识别能力下降。这种神经退行性变表现为:
- 对薄荷、柠檬等气味辨别困难
- 嗅觉敏感度降低50%以上
- 气味记忆关联能力受损
波恩大学记忆诊所最新数据显示,通过嗅棒测试(Sniffin' Sticks)可将疾病预测准确率提升至78%。研究团队建议将嗅觉筛查纳入60岁以上人群年度体检项目。
全球防治挑战
2024年全球痴呆防治报告显示,8大可控风险因素贡献了63%的病例:
- 高血压(相对风险增加35%)
- 2型糖尿病(28%)
- 肥胖(BMI>30增加60%)
- 听力损失(未矫正者风险增加40%)
- 吸烟(每日>10支增加55%)
- 社交孤立(增加50%)
- 抑郁症(增加70%)
- 教育程度低(小学学历风险增加80%)
伦敦大学学院公共卫生专家指出,通过干预这八大因素,可使全球痴呆病例减少约30%。建议40岁以上人群建立健康档案,重点监测血压(目标<130/80mmHg)、血糖(HbA1c<6.5%)及认知储备(通过阅读、乐器学习提升)。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