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排便时发现粪便表面附着鲜红血迹,还伴随看东西模糊、站起来头晕的情况,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紧急健康信号。我们的循环系统有一套“备用调节机制”,但如果消化道突然失血超过800毫升,或者长期慢性失血导致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00g/L,血液循环的血量会明显减少,进而影响大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出现上述不适。
出血源的三大常见类型
肛周问题引起的出血
肛裂是肛管黏膜裂了个1-2厘米深的伤口,排便时肛门括约肌收缩痉挛,会让伤口的血管持续渗血,一次大概流5-10毫升。复杂性肛瘘的伤口会长出肉芽组织(里面有很多新血管),一天累计可能流30-50毫升。直肠脱垂的患者,直肠黏膜下的血管会扩张变弯,万一突然破裂,一次可能流超过20毫升。
肠道炎症相关的出血
溃疡性结肠炎会让肠道黏膜出现连续的溃疡(深度能到黏膜下层,约3-5毫米),发病活跃时一天可能流50-100毫升。克罗恩病的溃疡是纵着长的,能深到肠壁最外层,要是合并瘘管(肠道和其他器官的异常通道),出血量会忽多忽少。这些炎症会让肠道毛细血管变“漏”,导致隐性出血(看不见)和显性出血(看得见)交替出现。
血管异常引发的出血
Ⅲ期内痔的静脉丛会扩张成囊状,排便时摩擦容易弄破血管,一次可能喷着流50毫升血。像肠道血管瘤、动静脉畸形这些天生的血管问题,因为异常血管没有肌肉层支撑,万一突然破裂,每小时可能流超过200毫升,属于消化道大出血的急症。
为什么会出现头晕、视力模糊?
当急性失血量达到总血容量的20%(约1200毫升)时,身体的交感神经会紧急“启动”——让外周血管收缩,维持心脏、大脑的供血。这时候收缩压可能还能保持在90mmHg以上,但脉压差会变小(小于20mmHg)。如果失血到30%,心脏输出的血量明显下降,会出现心跳加快(每分钟超过120次)、手脚冰凉等休克表现;要是失血超过40%,大脑的供血压力降到50mmHg以下,就会出现意识模糊甚至神经系统问题。
大脑对供血不足特别敏感:负责平衡的前庭系统(耳朵里的结构)供血不够,会突然眩晕、恶心呕吐;视网膜中央动脉的供血压力低于60mmHg时,视网膜神经细胞因缺能量,会出现闪光感或看东西“缺一块”,这种视觉异常通常在意识改变前10-30分钟出现。
应急处理要这么做
- 躺平+抬腿:立刻平躺在床上,把腿抬高15-20度,能让更多血液流回心脏,避免突然起身引发低血压。改变体位要遵循“三步法”:先平躺→再慢慢坐起→最后缓缓站起,给身体适应时间。
- 补充液体:意识清醒时,可少量多次喝补液盐溶液,每小时喝的量别超过体重的1%(比如60公斤的人,每小时不超过600毫升)。如果开始呕吐或意识模糊,立刻停止吃喝。
- 出血控制后的饮食:出血止住后,可吃点富含铁的易消化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泥),但一次别超过200克,建议分成一天6小餐,避免加重肠胃负担。
- 监测症状:用电子血压计每小时测一次生命体征,记录出血频率、血便性状(沾在表面/混合/全血便)及伴随症状(如心慌、冷汗)。可用指尖血氧仪测血氧饱和度,但要注意低温、刚运动完会影响结果。
就诊准备与医院评估
去医院前,最好准备好最近3天的排便记录(比如出血量估算、血便样子)、既往病史资料及用药清单。急诊评估会包括:
- 立卧位血压测量(差值超过20mmHg提示血容量不足);
- 快速查血红蛋白(低于100g/L需考虑输血);
- 血流动力学监测(如中心静脉压、乳酸水平);
- 出血后24小时内做急诊内镜检查。
等待时,医护人员会让你半躺(45度)以平衡心肺负荷,同时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预防突发失血。根据临床指南,所有出现头晕、视力模糊等神经系统症状的消化道出血患者,到急诊后会立刻启动多学科会诊(消化科、神经科、外科等一起商量)。
总之,排便带鲜红血还伴随头晕、视力模糊,是身体发出的“紧急警报”。先按上述方法做好应急处理,再尽快去医院——医生会通过检查找出出血原因,及时治疗,避免更严重的情况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