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受伤急救别踩雷!正确三步防畸形护听力

健康科普 / 应急与处理2025-10-13 15:48:51 - 阅读时长3分钟 - 1100字
通过解析耳廓、外耳道、鼓膜三类常见外伤的损伤机制与应对策略,提供从现场处理到就医时机的完整解决方案,帮助读者掌握耳部防护核心知识,避免永久性听力损伤。
耳部外伤耳痛处理鼓膜破裂耳廓损伤外耳道损伤耳科急诊听力保护异物处理耳部解剖创伤护理耳鸣预警就医指南耳部感染神经刺激耳部结构
耳部受伤急救别踩雷!正确三步防畸形护听力

耳朵不只是用来听声音的器官,还是由弹性软骨、神经末梢和传音结构组成的精密“小机器”。暴露在外的耳廓、布满神经的狭窄外耳道,还有只有0.1毫米厚的鼓膜,一起组成了特别容易受伤的“防护屏障”。

耳部损伤的三大类型:小心这几种“伤耳”情况

耳廓外伤:软骨受伤可能变畸形

耳廓靠软骨支撑着形状,一旦受伤,可能引发软骨膜炎。如果耳廓的血管被碰伤,积血形成的血肿会压着软骨,时间长了软骨会缺血坏死。这时候得找医生做穿刺放血和加压包扎,不然耳朵可能变畸形。

外耳道损伤:擦一下就超疼

外耳道的皮肤只有0.15毫米厚,还紧紧贴在骨头上,稍微擦一下就会特别疼。要是碰伤了分泌耳屎的耵聍腺,可能会让耳屎分泌变乱;如果有异物扎破外耳道皮肤,会破坏皮肤的保护作用,更容易发炎。拉耳朵的时候疼得更厉害,是外耳道受伤的典型表现。

鼓膜破裂:耳朵“传声链”断了

鼓膜破了的话,耳朵的“传声链”就断了,人会觉得听声音不清楚(医学上叫传导性听力下降)。穿孔边缘的血液供应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能不能长好,处理不好可能会一直破着。气压突然变化(比如坐飞机降压太快)、尖锐东西扎到,或者中耳炎流脓腐蚀,都是鼓膜破裂的常见原因。

急救处理:记住“三不”,别乱碰

耳部受伤后,一定要记住“三不”原则:别掏耳朵、别往耳朵里滴任何药水、别用力擤鼻子。耳廓出血的话,可以用消毒过的棉球轻轻压住止血;如果鼓膜破了,绝对不能用水或者药水冲耳朵。耳廓有血肿的话,伤后6小时内可以15分钟冷敷、15分钟热敷交替做,注意别太烫或者太冰。

什么时候找医生?这些情况要赶紧去

伤后24小时内就诊,能大大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医生会做这些检查:1. 耳内镜:用放大500倍的镜头,仔细看鼓膜的细节;2. 听力检查:用音叉测一测,是“传声出问题”(比如鼓膜破了)还是“神经出问题”(比如内耳受伤);3. 显微缝合:用0.3毫米的细缝线,把伤口缝得很整齐;4. 防感染:根据伤口情况,用局部滴剂或者口服抗生素。如果外耳道进了异物,得让医生在显微镜下取,千万别自己抠,免得越弄越伤。

预防才是关键:这三点要做好

预防要从三方面做:1. 运动时防护:打橄榄球、篮球这类接触性运动,要戴符合标准的软质耳罩;2. 防异物进耳朵:孩子玩的地方,要注意清理小零件、豆子这类容易塞进耳朵的东西;3. 防噪音:在超过110分贝的环境(比如演唱会、工地),要戴经过认证的降噪耳罩。有研究数据表明,做好这些防护,能让耳部外伤的概率下降67%,鼓膜自己长好的成功率提高40%。

耳朵虽然结构小巧,但每一部分都很重要。平时做好防护,受伤后记住“三不”原则、及时找医生,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听力和耳朵健康。

大健康

猜你喜欢

  • 鼻咽癌放疗后耳鸣会消失吗?听觉神经修复的科学解析鼻咽癌放疗后耳鸣会消失吗?听觉神经修复的科学解析
  • 耳道黑色肿物莫惊慌,五类病因需知晓耳道黑色肿物莫惊慌,五类病因需知晓
  • 发霉棉签继续掏耳=种毒!正确清洁法防感染发霉棉签继续掏耳=种毒!正确清洁法防感染
  • 油耳朵别乱掏!三招识别耳病隐患,保护听力油耳朵别乱掏!三招识别耳病隐患,保护听力
  • 喉咙耳痛别慌!神经原理与婴幼儿护理关键点喉咙耳痛别慌!神经原理与婴幼儿护理关键点
  • 中耳炎反复发作?三步预防策略助防复发!中耳炎反复发作?三步预防策略助防复发!
  • 耳机噪音正在偷走你的听力!三法则阻止耳鸣预警耳机噪音正在偷走你的听力!三法则阻止耳鸣预警
  • 耳屎变黑未必是肿瘤!三大学因+科学护理法耳屎变黑未必是肿瘤!三大学因+科学护理法
  • 耳痒别乱掏!科学护理四步破解耳道生态危机耳痒别乱掏!科学护理四步破解耳道生态危机
  • 游泳引发中耳炎?分清类型科学防护防听力损伤游泳引发中耳炎?分清类型科学防护防听力损伤
  • 别乱掏耳朵科学护理防损伤别乱掏耳朵科学护理防损伤
  • 别让烫食硬物伤食道!嚼够20次+控温180℃防癌变别让烫食硬物伤食道!嚼够20次+控温180℃防癌变
  • 脖子变粗别慌!甲状腺自查三步法+沿海防癌关键点脖子变粗别慌!甲状腺自查三步法+沿海防癌关键点
  • 肝癌早防三步走降低风险肝癌早防三步走降低风险
  • 警惕!这些日常习惯伤食管 六步预防方法警惕!这些日常习惯伤食管 六步预防方法
  • 肺结节分型解读——科学随访降低肺癌风险肺结节分型解读——科学随访降低肺癌风险
大健康
大健康

热点资讯

大健康

全站热点

大健康

全站热文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