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微生物群、医疗相关感染与免疫受损宿主感染

Microbiota,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Infection in the Compromised Host Flashcards | Quizlet

美国英语健康与医学
新闻源:unknown
2025-09-17 20:28:12阅读时长4分钟1963字
微生物群微生物组健康生态环境互利共生菌群失调肥胖疾病抗生素恢复方法益生菌

内容摘要

本资料系统阐述了人类微生物群的科学定义与生态特性,详细解析了微生物群与微生物组的概念差异、肠道微生物的来源途径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共生关系,包括维生素合成、免疫调节和能量代谢等关键功能;深入探讨了菌群失调的成因(如高脂饮食、抗生素滥用)及其与肥胖、糖尿病、自身免疫疾病等13类疾病的关联机制,揭示了微生物如何通过神经递质调控、受体改变和毒素释放影响人类情绪与行为;同时分析了剖腹产、配方喂养等12种因素对微生物多样性的改变作用,并介绍了粪便移植、工程化大肠杆菌等创新疗法在治疗艰难梭菌感染、焦虑症和代谢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最后强调了益生菌研究中安全性数据报告不足的科研缺陷。

融合模型

→ 人类与微生物的融合

微生物群定义

人类微生物群

  1. 微生物群

*特指特定环境中的实际微生物

  1. 微生物组

*指微生物的遗传构成

(注:两者常互换使用)

微生物群

与人类相关的微生物类群

微生物组

这些微生物及其基因的目录

**这是微生物的遗传特征

演变的范式

从斯宾塞式思维转向生态思维(思考与周围世界的互动——关注地球上所有事物如何相互作用,而非仅研究单一事物的生存机制;逐渐摒弃"适者生存"概念,转向强调万物协同创造健康生态环境的生态理念)。

微生物组的来源

  1. 出生与母乳喂养(IgA抗体传递给婴儿)
  2. 食物
  3. 环境与动物

互利共生与微生物组示例

  1. 维生素K - 血液凝固剂

*部分维生素K在大肠杆菌帮助下体内合成(维生素K2→被身体转化为K1)

  1. 外源物质分解 - 肠道微生物组帮助代谢外源物质
  2. 胆固醇与类固醇合成
  1. 胃肠道粘膜完整性
  1. 定植抗性 - 肠道细菌阻止其他有害菌定植
  2. 免疫发育与调节
  1. 能量代谢 - 细菌参与宿主代谢 - 能量水平和储存由肠道微生物群调控

谁寄生谁

  1. 人类有10^12个有核细胞(总计10^13个细胞);自身微生物群包含10^13个细菌和10^15个病毒颗粒
  2. 体内约99%的功能基因源自微生物

* 大多数人类基因由微生物衍生...我们可能是一群进化后的细菌

  1. 是细菌定植人类,还是我们作为人类形态定植于大型多物种细菌社会

菌群失调

部分科学依据;大量推测

  1. 肠道微生物失调

高脂/高糖饮食、营养过剩、久坐生活方式、抗生素滥用

→ 导致机会性有害菌增多而非有益共生菌 → 人类常出现肥胖和疾病 *微生物群对健康强壮至关重要

  1. 平衡的肠道微生物群

微生物群:谁操纵谁?

  1. 巧克力(特别是可可) - 促进有益细菌并减少肠道炎症:增加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水平(抗炎!),但降低艰难梭菌水平(肠易激综合征病因)
  2. 人际关系 - 接吻传递8000万细菌可诱导免疫反应→细菌不兼容时引发过敏反应
  3. 情绪
  1. 焦虑(属情绪范畴)

A. 受体改变

B. 毒素作用

C. 迷走神经控制

D. 奖励机制

微生物群的改变因素

  1. 兄弟姐妹较少→降低微生物群多样性(更多兄弟姐妹增加儿童微生物多样性)
  2. 更洁净的家庭环境→减少微生物暴露
  3. 更安全的食物与水源
  4. 剖腹产增多→增加肥胖、过敏或哮喘风险
  5. 配方喂养
  6. 糖尿病
  7. 肥胖
  8. 年龄
  9. 地理位置
  10. 生活方式
  11. 性别
  12. 疫苗接种

改变微生物群的因素:抗生素使用量

→ 可能导致抗生素耐药性这一严峻问题

与微生物组相关的疾病/状况

  1. MDRO - 多重耐药生物
  2. 神经精神疾病
  3. 自身免疫疾病增加
  4. 癌症
  5. 慢性牙周炎 - 牙菌斑堆积
  6. 夸希奥科病 - 营养不良引起的水肿(患者体液积聚致死)
  7. 细菌性阴道病 - 阴道细菌过度生长
  8. 早产
  9. 代谢综合征 - 因生化与生理问题集群发展成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
  10. 动脉粥样硬化 - 血管内壁斑块积聚
  11. 肥胖
  12. 肠易激综合征 - 艰难梭菌水平降低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

恢复微生物群的方法

肠道微生物群介导治疗的临床与临床前示例

  1. 粪便移植

→ 治疗艰难梭菌感染

*移植健康供体粪便以增加微生物多样性

  1. 靶向抑制微生物三甲胺合成

→ 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1. 脆弱拟杆菌应用

→ 治疗焦虑

  1. 特定共生菌疗法

→ 治疗癌症

  1. 工程化大肠杆菌

→ 治疗肥胖

  1. 早期益生菌补充

→ 治疗胰岛自身免疫

益生菌应用

  1. 预防或缓解抗生素相关腹泻(包括艰难梭菌感染)
  2. 对抗轮状病毒感染儿童的急性腹泻

微生物组研究与报告方法:结论

评估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的随机对照试验报告中,危害数据常缺失或不充分。若无完整安全数据报告,无法广泛认定这些干预措施的安全性。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素材的搜集与翻译),请注意甄别。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