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突然内翻或外翻时,维持关节稳定的韧带会被拉到超出正常承受范围。由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组成的外侧韧带复合体,因为位置特点,是最常受伤的部位。根据损伤程度分为三级:一级是韧带纤维轻微撕裂,二级是部分断裂,三级则是完全断裂。受伤后,局部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会出现持续的钝痛。
肌肉双向性损伤
扭伤瞬间,肌肉会本能收缩保护关节,但这种收缩可能造成两种损伤:一是主动收缩导致肌纤维过度牵拉,二是被动拉伸引发肌肉撕裂。腓骨长短肌和胫骨后肌因为解剖走向容易受累,约三分之一的踝扭伤患者会连带小腿疼。这种双重损伤会扩大疼痛范围。
炎症介质激活
急性损伤时,组织破损会引发炎症反应,涉及复杂的分子变化。局部组织液渗出增多、压力升高,再加上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1β等炎症介质持续刺激神经末梢。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疼痛强度和肿胀程度都有差异。研究发现,P2X3受体在炎症性疼痛传导中起关键作用,而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s)则和代谢产物堆积带来的疼痛相关。
循环代谢障碍
静脉回流受阻会导致代谢废物堆积、组织缺氧,乳酸蓄积改变局部生化环境。淋巴循环障碍可能让慢性期症状持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患者肿胀消退后仍有酸胀感。这种循环代谢问题和疼痛持续密切相关。
急性期处理方案
RICE原则实施要点
- 制动:立即停止活动,用带侧方支撑的护具固定踝关节。
- 冷疗:每2小时冰敷15分钟,需垫一层东西避免冻伤。
- 加压:用弹性绷带螺旋式包扎,重点覆盖内外踝区域。
- 抬高:保持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
进阶康复程序
急性期(0-72小时)严格制动;亚急性期(3-7天)开始踝泵运动:仰卧位缓慢做脚向上勾(背伸)和向下踩(跖屈)的动作,每天3组,每组10次;慢性期(1周后)根据恢复情况逐步增加平衡训练,初期可扶墙单脚站立,后期用弹力带做抗阻训练。
医疗干预指征
出现以下任一情况应及时就诊:疼痛持续加重或72小时内无缓解;无法完成4步以上承重行走;肿胀范围扩大或瘀斑扩散;出现感觉异常、放射性疼痛等神经症状;既往有反复扭伤病史。
预防策略体系
- 运动准备:运动前做动态热身激活踝周肌群,比如踮脚走、足尖画圈。
- 装备选择:穿足弓支撑好、后跟稳定的运动鞋进行体育活动。
- 环境控制:避免在湿滑或不平整场地运动,雨雪天减少户外活动。
- 功能训练:每周做3次单脚站平衡垫的训练,逐步增加难度。
研究进展动态
近期临床研究证实,早期介入物理治疗能有效缩短恢复周期。低强度激光治疗在炎症控制上有潜在优势,但需在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操作。富含血小板血浆注射疗法针对严重韧带损伤还在临床试验阶段,具体疗效需更多循证依据支持。
踝扭伤是生活中常见的损伤,从机制到处理、康复再到预防,每个环节都需要正确应对。急性期做好基础处理,后期循序渐进康复,出现异常及时就医,平时注意热身、选对装备、控制环境,就能更好保护脚踝,减少损伤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