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的诊断需要结合多种检查手段,不同方法各有侧重,共同帮助明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下面就为大家梳理常用的检查方式、作用和注意事项。
一、肠镜检查:病理诊断的“金标准”
肠镜是结肠癌诊断最核心的检查,主要有两种类型:乙状结肠镜能覆盖直肠到降结肠近端约60厘米的范围,可检出约75%的结直肠肿瘤;纤维结肠镜则能完成全结肠检查,借助高清摄像系统,还能对可疑病变取组织做病理活检,明确是不是癌症。还有一种色素内镜技术,通过喷洒染色剂能让早期癌变的部位更明显,提高检出率。
做肠镜前要做好肠道准备:检查前3天得吃低渣饮食(比如粥、软面条这类少渣的食物),还要用清肠药把肠道里的粪便排干净,确保肠道清洁度符合标准(通常用Boston评分判断),否则会影响检查效果。
二、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分期的“利器”
影像学检查能帮医生看清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扩散情况,常用的有三种:
- 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速度快,能快速定位肿瘤,还能评估有没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比如肝转移);增强CT能更清晰显示肿瘤侵犯肠壁的深度,是术前分期的常用方法。
- MRI肠管成像:对直肠周围的筋膜显示特别清楚,是直肠癌术前分期的重要依据,能帮医生判断肿瘤有没有侵犯周围组织。
- 钡剂灌肠检查:通过灌钡剂让肠腔显影,能看到肠腔里的肿块、黏膜紊乱等变化,但对早期病变的检出率比较低,现在用得少一些。
2023版指南推荐,术前常规做增强CT来完成肿瘤分期。
三、实验室检查:辅助判断的“小帮手”
实验室检查主要通过血液指标辅助判断病情,常用的有两种:
- 癌胚抗原(CEA):是传统的肿瘤标志物,对结肠癌的特异性约60%-70%,但单独看意义不大,要结合影像或肠镜结果一起分析。
- 循环肿瘤DNA(ctDNA):通过抽外周血分析肿瘤的基因突变特征,最新研究显示它对早期结肠癌的检出灵敏度能达到85%,不过目前还没纳入常规筛查,建议和其他检查联合用,提高准确性。
四、超声检查:便捷的分期辅助工具
超声检查在结肠癌诊疗中很实用,有两种方式:经腹超声能初步看肿瘤侵犯肠壁的深度,还能查有没有肝转移;经直肠超声对直肠癌的分期准确率超过90%,如果是肥胖患者,用腔内超声探头能更清楚看到肠壁的层次。超声是直肠癌术前常规要做的评估。
五、检查路径:科学有序才能明确病情
做检查要遵循科学原则:先做肠镜明确病理诊断(这是判断是不是癌症的“金标准”),再做增强CT或MRI评估肿瘤分期(看肿瘤有没有扩散),最后结合肿瘤标志物分析整体情况。不建议单独靠影像学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因为没法明确是不是癌症。
如果40岁以上的人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比如突然便秘或腹泻、大便次数变多)、血便、腹痛、体重下降等症状,持续2周以上没缓解,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做系统检查。检查后要注意观察有没有腹胀、出血等并发症,做了病理活检的患者要按医生要求调整饮食(比如暂时吃软一点、好消化的食物)。
需要提醒的是,每种检查都有自己的“特长”——肠镜侧重找病理证据(确定是不是癌症),CT/MRI评估肿瘤扩散情况(看有没有转移),实验室检查辅助监测病情变化(比如治疗后指标有没有下降)。没有哪种检查能“包打天下”,都要结合患者的症状、年龄、身体状况等具体情况综合选择。
最关键的是,早期结肠癌的5年生存率能达到90%,定期筛查是预防肿瘤进展的核心。比如40岁以上人群,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定期做肠镜或其他筛查;如果出现异常症状,千万不要拖,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把癌症“扼杀在摇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