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因为颈椎结构出问题引发头晕,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叫“颈性眩晕”,它的发病和血管、神经、肌肉等多个系统的相互影响有关。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颈椎老化退变主要通过三条路径干扰平衡系统(前庭系统)功能:
椎动脉供血出问题
椎动脉是给大脑后循环供血的主要血管(占85%),它从颈椎第6到第2节的横突孔里穿过。当颈椎退变时,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是长出骨赘(“骨刺”)压迫椎动脉起始段,让血流速度下降40%以上;二是椎间盘退化导致颈椎不稳定,诱发血管痉挛(血管突然收缩);三是颈椎变直把椎动脉扯得更长更弯,增加血流阻力。这类眩晕的特点是“体位性”——头颈部一动(比如转头、抬头)就晕得厉害,还可能伴随看东西模糊、耳鸣、走路不稳,大约占颈椎相关头晕的32%-38%。
交感神经被刺激
颈椎周围有很多交感神经末梢,一旦受到病理刺激(比如颈椎退变压迫),会产生异常信号:这些信号通过神经分支传到星状神经节,还会激活身体的应激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血管收缩,同时干扰前庭核团(管平衡的大脑结构)的信号处理。患者常常突然出现心慌、出汗、血压波动,晕的时间长短和神经兴奋度有关——神经越兴奋,晕得越久。
颈部肌肉不平衡
现在很多人长期久坐、低头,导致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这些浅层肌肉过度紧张(总在用力撑着脖子),而深层的颈屈肌(负责稳定颈椎的肌肉)因为长期不用慢慢萎缩,肌肉里的本体感受器(感知身体位置的“传感器”)信号乱了。研究发现,颈部肌肉电活动异常会让前庭-眼反射(维持平衡的重要反射,比如转头时眼睛能固定看东西)的增益下降27%,导致持续的“非旋转性头晕”——不是天旋地转那种,而是昏昏沉沉、站不稳的感觉。
综合干预方案
体态管理
调整工作台高度,让手肘自然弯曲成90°-100°(差不多放在桌面上的角度);手机、电脑屏幕中心要在眼睛平视往下15度的位置(避免抬头或低头太多);每工作45分钟起来动一动,比如做肩胛骨环绕(肩膀向前、向上、向后、向下画圈),放松颈部肌肉。
物理治疗
- 热敷:用40℃左右的热毛巾或热水袋敷颈部15分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 牵引:间歇性牵引能把椎间孔(神经和血管穿过的孔)扩大28%,减轻压迫;
- 平衡训练:用弹力带做抗阻练习(比如双手拉弹力带对抗阻力),锻炼颈部肌肉稳定性。
临床检查与治疗流程
- 初诊患者要拍颈椎DR片(正侧位、斜位),看颈椎结构有没有问题;
- 眩晕超过2周需做椎动脉彩超(查血管血流)和前庭功能检查(查平衡系统);
- 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选择性神经阻滞(药物缓解神经刺激);
- 严重椎间孔狭窄需手术扩大椎间孔(比如椎间孔成形术)。
睡眠环境优化
选蝶形记忆棉枕,维持颈椎自然弧度;仰卧时枕头高度等于自己一拳(8-12cm);侧卧时枕头高度等于肩宽减5cm;别趴着睡,避免颈椎拧转受压。
有数据显示,60%的颈性眩晕患者经规范治疗3个月内症状缓解。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颈椎功能评估,早发现椎动脉血流速度异常(正常平均每秒35-55cm)。如果出现胳膊放射性疼痛或走路不稳(像踩棉花),要立即做脊髓功能评分(JOA评分),排查脊髓压迫问题。
总的来说,颈性眩晕和颈椎退变、血管神经肌肉异常都有关,只要平时注意保养(比如避免长时间低头、睡对枕头、定期活动),早发现早调整,大部分人能缓解症状。40岁以上人群更要重视每年的颈椎检查,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