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咽炎是很多人都遇到过的“咽喉小麻烦”,它的不舒服不是突然发作的“急痛”,而是慢慢缠上的“持久战”,主要表现为喉咙的各种反复不适,却又不会一下子“爆发”。
慢性咽炎的疼痛有个典型特点——多数患者会觉得咽喉部一直隐隐作痛,像含了薄荷糖那种凉丝丝的疼。喝口温水能稍微缓解,但一吃辣椒、喝酒,疼得就更明显了。这种疼不会引发急性高烧之类的紧急情况,可特别爱反复,熬夜、说话太多或者空气干燥的时候,准容易“冒头”。
除了疼,慢性咽炎还有些“相伴而来”的难受:比如总觉得咽部有东西粘着,像小细渣贴在那,咳不出来也咽不下去(异物感);早上起来或者吹了冷风,会突然一阵阵干咳(咳嗽反射);长时间说话后,喉咙像着了小团火,得赶紧喝温水压一压(灼热感);鼻咽部老有黏痰倒流,忍不住老清嗓子,有时候还能咳出稠稠的痰(黏液分泌)。这些症状加起来,总让人觉得喉咙“堵得慌”“烧得慌”,连工作、吃饭都受影响。
从根上说,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和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它的发生和很多因素有关:长期接触污染环境(比如PM2.5超标,超过35微克/立方米)、胃里的酸水反上来刺激喉咙、感冒或鼻炎没彻底好透,都可能引发。研究还发现,要是长期待在PM2.5超标的地方,或者有鼻窦炎这类基础病,咽部黏膜会老化得更快,炎症也更难好。
要对付慢性咽炎,得“多管齐下”做防控:
环境控制
用空气净化器把室内PM2.5浓度降到35微克/立方米以下;开加湿器把空气湿度保持在40%-60%(太干或太潮都不好);室温别忽冷忽热,温差尽量不超过7℃。  
行为调整
彻底戒烟,也别吸二手烟;酒尽量少喝,每月不超过2次,每次酒精量别超过25克;在粉尘多的地方(比如工地、装修现场),一定要戴医用防护口罩;吃的东西温度别太烫也别太凉,25-37℃刚好(太烫会伤黏膜,太凉会刺激喉咙)。  
症状管理
每天用生理盐水做2次蒸汽吸入(水温40℃左右,每次10分钟),能润润喉咙;常按天突穴、廉泉穴(脖子前面的两个穴位),轻轻按揉能缓解局部发紧;连续说话40分钟就歇10分钟,别出声“养养嗓子”;睡觉的时候把床头抬高15-20厘米,防止胃酸反上来刺激咽部。  
如果出现以下“危险信号”,一定要及时去耳鼻喉科就诊:咽痛突然加重,连吃饭都咽不下;声音哑了超过3周还没好;吞东西费劲,同时体重莫名下降;脖子上长了没有痛感的肿块。建议出现这些情况后72小时内就医,可能需要做喉镜检查、过敏原筛查或食管pH监测,找出背后的问题。
现在慢性咽炎的管理讲究“阶梯式”:第一步先坚持6个月的环境调整和行为改变(比如少说话、避粉尘);第二步如果症状还没缓解,在医生指导下做雾化吸入治疗;第三步针对鼻窦炎、胃食管反流这些“病根”下手——比如治鼻窦炎、调胃酸。临床数据显示,规范这么做的话,症状缓解的人能比没规范的多40%,复发的概率也能降25%。
慢性咽炎虽然是“慢”毛病,但并不是“没法治”。关键是要从生活细节改起,找对原因、坚持调整。比如少熬点夜、少喊点话、避开刺激的东西,慢慢就能把喉咙的“不舒服”赶跑。毕竟,喉咙舒服了,说话、吃饭才会更痛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