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也叫脑梗塞)是因脑血管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受伤的疾病,常突然出现半身不遂、说话不清楚、视野缺损等症状。医学上规范名称是“脑梗死”,“脑梗塞”是更通俗的说法,两者指的是同一个病理过程。根据堵塞的血管类型,可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腔隙性梗死等亚型,不同亚型对制定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手术诱发脑梗死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静脉血栓迁移的风险——长时间麻醉会让血流变慢,下肢深静脉容易形成血栓,这些血栓可能跟着血流进入脑血管;二是血管操作相关的风险——比如心脏手术中使用人工心肺机可能产生微小气栓,血管外科手术操作可能碰掉动脉里的斑块;三是血流动力学紊乱——手术中血压忽高忽低,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尤其本身有动脉狭窄的患者,风险更高。
临床研究显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脑梗发生率约5%-7%,普通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脑梗风险比普通人高3-5倍。这说明围手术期要从多方面防控血栓:术中将收缩压维持在90-180mmHg的安全范围,术后尽早进行肢体加压治疗,还要规范开展抗凝干预。
有七类高危人群需要重点关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者;长期吸烟、饮酒人群;BMI≥28的肥胖者;直系亲属有早发脑血管病史的人;每日静坐时间超过8小时的办公族;术后两周内的康复期患者。建议这些人群定期监测颈动脉超声、凝血功能,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并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梯度压力弹力袜、间歇性气动加压装置等机械预防方法,或配合药物预防方案。
疾病管理领域有三项重要进展:一是发现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会促进血栓形成,提示调整膳食结构的重要性;二是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可识别易损动脉斑块,实现早期预警;三是急性期康复训练时机前移至发病后24-48小时,能使功能恢复率提升20%。需要强调的是,静脉溶栓治疗有严格时间窗(发病4.5小时内),因此公众需掌握“FAST”识别原则:面部不对称(Face)、单侧肢体无力(Arm)、言语障碍(Speech),立即就医(Time)。
预防策略需贯穿围手术期全过程:术前应对高危患者进行脑血管风险评估,术中维持适宜血压水平,术后24小时内启动机械预防措施,并根据患者出血风险评估决定抗凝药物使用时机。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建议每2小时进行体位调整,配合下肢肌肉收缩运动(如勾脚、绷脚)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总的来说,脑梗死虽然是危险的脑血管疾病,但通过早期识别、全程预防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无论是围手术期还是日常生活,高危人群都要重视定期检查,牢记“FAST”原则,一旦出现疑似症状立即就医,才能更好地守护脑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