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碰到头部被撞,第一反应就是“我是不是脑震荡了”。但这种“一刀切”的认知,很可能让大家忽略更危险的情况——脑干损伤。其实,脑震荡是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本质是脑组织在颅腔里受剪切力作用引发的暂时功能紊乱,并不是脑子结构坏了;而脑干损伤是实实在在的结构损伤,两者有着本质区别。
脑干就像人体的“生命总开关”,管着呼吸、心跳这些最基本的保命功能。如果外力导致脑干挫裂伤,病人会出现慢慢昏迷、瞳孔变大或不等大、呼吸心跳紊乱等危险情况;而典型的脑震荡,只是短暂晕过去(一般不超过30分钟)、醒了后忘了受伤前的事(最多24小时),还有头痛、头晕,神经检查大多没异常。一个是“功能乱了”,一个是“结构坏了”,处理方法自然大不一样。
CT是急诊查颅脑损伤的“先遣队”,但结果不能光看片子,得结合病人的表现。脑震荡患者CT常显示正常,但如果片子里有这几个情况,得警惕真的伤了脑子:比如局部脑组织有“低密度影”(可能是细胞水肿)、有点状“高密度影”(可能是小出血)、脑室形状变了(提示颅内压高)。另外,CT有辐射,医生会遵循“能少则少”的原则,不会随便开检查。
如果脑震荡症状超过3个月还没好,得警惕“脑震荡后综合征(PCS)”。现在研究发现,PCS可能和这几个问题有关:神经纤维细微结构断了(弥漫性轴索损伤)、脑血流调节不好(供血失衡)、神经发炎(代谢异常)。处理这种情况得“多管齐下”:比如活动要“阶梯式”,从绝对卧床到慢慢恢复日常,得按“波士顿分级”一步步来,不能急;认知康复可以用电脑辅助训练;头痛、失眠这些症状,先试试非药物方法(比如按摩、调整睡眠习惯),别先吃药。
急诊里有几个“红色警报”必须重视,加拿大“CT头颅创伤规则”明确说了:昏迷评分(GCS)不到15分、吐了2次以上、65岁以上老人、喝了酒或吃了药神志不清、抽过筋的,得立刻做CT。小孩的情况更要注意,如果一直哭个不停、不肯吃东西、前囟(头顶软软的地方)鼓起来,就算没明显外伤,也得警惕是不是脑子伤了。
预防要跟着年龄和场景走:儿童青少年运动时一定要戴护具,多练平衡;青壮年别酒驾,骑车、开车要注意安全;老人家里铺防滑垫、装扶手,每年查一次平衡能力;特殊职业(比如运动员、建筑工人)要建“脑震荡档案”,定期做职业健康检查,避免反复受伤。
现在研究还发现,早期用经颅磁刺激(TMS)可能帮神经修复,促进脑子的“可塑性”,但得找专业康复团队,不能自己乱试。另外要提醒大家:多数脑震荡患者只要规范处理,2-3周就能好,但恢复期千万别再受伤——“二次冲击综合征”很危险,再撞一下可能引发致命的脑水肿。
其实,脑震荡没那么可怕,但关键是要分清“普通脑震荡”和“危险损伤”,别因为认知误区耽误治疗。不管是预防还是处理,先搞懂“是什么”“怎么办”,再配合医生一步步来,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的大脑。多数人能在2-3周恢复,但警惕危险信号、避免二次受伤,才是最关键的“保命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