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意外(比如中风)虽然突发,但临床研究发现,约80%的患者在急性发作前48小时内,会出现能察觉的异常信号。这些信号和脑组织供血不足直接相关,早识别能大大降低致残风险。
一、六大核心预警信号要警惕
- 说话不清楚
突然说不清楚话,比如发音含糊、语速变慢,或者想说某个词但半天想不起来——这是大脑语言中枢供血不足的表现,约65%的患者发病前会出现短暂的语言问题。这时候可以让患者说一句完整的话(比如“今天天气真好”),看看有没有发音不清楚的情况。 - 眼睛看不清
突然一只眼或两只眼模糊、看东西重影,或者眼前像被挡住一块,症状持续几秒到几小时不等。如果反复出现这种情况,得中风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4倍。可以用遮盖一只眼的方法对比,看看是不是单侧眼睛有问题。 - 手脚没力气
突然一侧手脚麻木、没力气,比如脸歪了、胳膊抬不起来——这是运动功能异常的典型表现。可以用“1-2-0”识别法:1看脸歪不歪,2抬胳膊能不能平举10秒,0听说话清楚不清楚。这个方法已经被写进《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很权威。 - 站不稳、头晕
突然天旋地转,站不稳、走路晃。有23%的患者会误以为是耳石症,但如果同时还有呕吐、意识不清,得先想到是不是脑血管的问题。 - 剧烈头痛加喷射状呕吐
突然剧烈头痛,还像喷一样吐,呕吐物可能带咖啡色——这可能是脑出血的信号,得赶紧让患者保持不动,别晃脑袋。 - 犯困、反应慢
突然特别困、反应慢,或者意识模糊,这说明脑子缺氧得厉害。这种情况多是大面积脑梗死(比如基底动脉堵了),得赶紧测血压、心跳这些生命体征。
二、不重视预警的危害有多大
- 脑细胞越等越“死”
每晚治1小时,大脑会少190万个神经元和140亿个神经连接。发病4.5小时内做溶栓治疗,康复的机会能翻3倍,但超过这个时间窗就没用了。 - 复发风险很高
第一次发病后,3个月内复发的概率是17.6%,5年内会有40%的人再次发作。如果同时有高血压、糖尿病,复发风险会高5倍多,所以急性期过后得赶紧开始预防。 - 经济负担重
长期康复的费用,平均要花掉家庭年收入的60%,70%的患者得有人照顾。花1块钱预防,能省18块钱治疗,所以社区筛查和控制危险因素特别重要。
三、遇到信号该怎么办?平时怎么预防?
急性期要遵循“FAST”原则:
- Face(脸):看看有没有一边脸歪了,比如嘴角下垂;
- Arms(胳膊):让患者举起双臂,看能不能保持平举10秒,有没有一边掉下来;
- Speech(说话):听患者说话有没有不清楚;
- Time(时间):赶紧记下来症状开始的时间,马上送医。
院前急救要注意:
- 让患者半躺着(大概45度),这样能让脑子更供血;
- 如果要输液,优先用生理盐水;
- 血压别降太低,收缩压保持在130-180mmHg之间,具体得看个人情况;
- 血糖要控制在7.8-10mmol/L之间。
平时要做好筛查和预防:
40岁以上的人,每半年要查这几个指标:同型半胱氨酸(超过15μmol/L危险)、颈动脉超声(IMT超过0.9mm说明有动脉硬化)、高敏C反应蛋白。把高血压控制好,风险能降62%;血糖达标,风险降45%。
研究发现,要是社区能建立预警网络、大家都学会标准的识别方法,脑中风致残率能降35%。所以咱们普通人得学会“中风1-2-0”,定期做健康筛查,从多方面预防——早识别信号、早送医、平时控好危险因素,才能真正降低中风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