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临床中心举办的专题讲座《脑血管疾病真的会无声无息吗?中风、小血管疾病与认知功能》中,国家神经疾病和中风研究所(NINDS)脑血管病科主任Rebecca F. Gottesman博士通过最新研究揭示了脑血管疾病隐性发展的复杂机制。
讲座指出,传统观念认为的"无症状性脑血管疾病"实际可能存在隐匿性神经功能影响。研究团队通过对大量无明确中风病史人群的磁共振成像(MRI)检测,发现脑白质高信号(WMH)等小血管疾病影像标志物与认知功能下降存在显著相关性。这种关联在执行功能、信息处理速度等认知领域尤为明显。
Gottesman博士强调,亚临床脑血管病变可能通过三种机制影响认知功能:1)微血管病变导致脑灌注异常;2)慢性缺血引发神经突触可塑性改变;3)隐匿性脑微出血造成的神经网络紊乱。研究数据显示,具有中度至重度脑白质病变的个体,其认知评分较正常对照组平均降低0.43个标准差,这种差异在调整年龄、教育程度等混杂因素后仍具有统计学意义。
讲座特别关注了中年期脑血管危险因素对晚年认知健康的远期影响。弗雷明汉心脏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的随访数据表明,40-50岁期间的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危险因素与20年后认知功能下降风险呈剂量效应关系。这种影响在排除临床显著脑血管事件后依然存在,提示亚临床血管损伤具有累积性效应。
临床转化方面,Gottesman博士建议对以下高危人群实施针对性神经认知评估:1)高血压前期患者(收缩压≥130 mmHg);2)糖尿病前期人群(HbA1c 5.7%-6.4%);3)携带APOE ε4等位基因者。早期识别脑血管疾病相关认知障碍(VCI)对于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讲座为理解脑血管疾病与认知功能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强调了从临床前阶段干预脑血管风险的重要性,为神经病学、老年医学和预防医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诊疗思路。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