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血红蛋白是负责运输氧气的“快递员”,如果它的浓度不足,全身组织就会因缺氧出现问题,这就是贫血。现代医学把贫血的原因归纳为三类:原料不足型、生产障碍型、破坏加速型。
贫血的三大类病因
原料不足型是临床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主要是缺了铁、维生素B₁₂、叶酸这些造血“原料”。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核心成分,成年女性每天需要从食物中获取约20mg铁;维生素B₁₂和叶酸要一起参与DNA合成,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红细胞都无法正常发育。
生产障碍型贫血大多和慢性疾病有关。比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约45%会出现贫血,因为慢性炎症产生的因子会干扰铁的代谢,还会抑制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当肾功能减退到三期时,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可能引发肾性贫血。
破坏加速型贫血虽然占比不高,但病情进展快。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年发病率约2/10万,是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出了问题,导致全血细胞减少;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患者的红细胞膜有缺陷,容易被体内的补体系统破坏。
诊断贫血的科学流程
如果出现面色苍白、心跳加快、乏力等症状,要通过三步法明确贫血原因。第一步先做血常规——看红细胞相关参数,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30g/L、女性低于120g/L,就能判定是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能反映骨髓的造血能力,比如急性失血时,这个数值会明显升高。
第二步做生化检查,评估造血原料够不够:血清铁蛋白低于15μg/L,说明铁储备快耗竭了;转铁蛋白饱和度低于20%,提示铁无法被正常利用;维生素B₁₂低于200pg/ml、叶酸低于4ng/ml,是巨幼细胞贫血的重要信号;近年开展的铁调素检测,能帮着鉴别炎症性贫血。
第三步做特殊检查,深入分析造血系统功能:骨髓穿刺能观察红系细胞的增生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55和CD59,可辅助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对于慢性病患者,查C反应蛋白与铁蛋白的比值,能区分是营养缺乏还是炎症引起的贫血。
改善贫血的精准策略
应对营养性贫血,要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缺铁的人要注意补充铁,同时吃点维生素C促进吸收;缺维生素B₁₂或叶酸的人,也要针对性补充。
慢性病相关的贫血需要综合管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控制好炎症后,贫血症状可能会随原发病缓解而改善;慢性肾病三期以上的人,要定期监测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必要时找医生干预。所有患者都要注意饮食均衡,建议每天吃50g瘦红肉、100g动物肝脏、200g深色蔬菜。
预防性干预要抓住关键时机:育龄女性最好每季度查一次铁蛋白,孕期要注意补充铁;40岁以上的人体检应包含维生素B₁₂检测,长期服用抑酸药物的人要警惕吸收障碍的风险;发现贫血信号后,及时做网织红细胞计数检查,能早期识别造血功能异常。
贫血看似常见,但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同的原因。不管是预防还是改善,关键是早发现、找对病因、精准应对——平时注意营养均衡,有慢性疾病的人控制好原发病,定期做检查,就能有效远离贫血的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