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如果突然感到前胸后背发闷、胸口像压了块石头,还伴着左臂酸胀,可得警惕——这可能是身体给你的“红色警告”。其实这背后藏着身体的神经传导规律:心脏的感觉神经和身体其他部位的感觉神经,在胸背部的脊髓处“汇拢”了。当心脏因为缺血发出疼痛信号时,神经会把信号“带偏”,传到肩膀、胳膊这些地方,所以你会觉得左臂酸胀。
我们的心脏靠冠状动脉“供血”,就像庄稼靠水管浇地。如果胆固醇等物质在血管壁上堆积,形成“斑块”,血管会变“硬”变窄。平时可能没感觉,但一旦爬楼梯、生气着急,心脏需要更多血液时,窄掉的血管供不上,心脏就会“饿”得疼——这就是心绞痛。还有研究发现,如果心肌缺血反复发生,大脑处理疼痛的神经会变得“敏感”,哪怕缺血缓解了,还是会觉得不舒服,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患者症状好了还总觉得难受。
典型心绞痛有3个明显特点
- 会“串”:疼痛从胸骨后往左边肩膀、胳膊内侧串,甚至到小手指头;
- 像“压”:很多人会用手掌按胸口说“像被石头压着闷得慌”,不是尖锐的刺痛;
- 有“时间限制”:一般3-5分钟达到最疼,15分钟内会缓解,如果超过15分钟还没好,得赶紧叫救护车。
这些特殊情况更危险
约3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没痛感”——不会感觉到胸痛,只会觉得喘不上气或者像消化不良(比如反酸、胀肚子)。这种“没痛感”的缺血很容易被忽略,反而更危险。建议40岁以上的人,不管有没有糖尿病,都要定期做心电图筛查。
遇到胸痛,试试“STOP”自检法
- S(Stop):立刻停下手里的事,原地坐着或躺着休息,别再动;
- T(Time):记清楚症状从什么时候开始,持续了多久;
- O(Observe):看看疼的地方有没有变化,比如是不是越串越远,有没有出汗、头晕;
- P(Position):注意疼的位置是胸口正中间还是偏左,有没有往脖子、下巴串。
如果休息5分钟还没好,或者含了医生开的硝酸甘油没用,立刻打120!千万别自己开车去医院——躺着等救援是最安全的,走动会加重心脏负担。
等救护车时可以提前准备这些:① 找好之前的检查报告、正在吃的药清单;② 准备身份证、医保卡;③ 写清楚症状第一次发作时间、发作频率(比如“今天8点第一次疼,10点又疼了一次”);④ 记着最近的血压、心率数值(比如“昨天血压130/80,心率70次/分”)。
诊断:心电图是急诊“老伙计”
现在有高敏肌钙蛋白检测、冠脉CTA这些新方法,但急诊最常用的还是心电图——第一次做心电图的准确率能到82%,结合你的症状,医生能快速判断危险程度。
预防:织好“五维防护网”
要想远离冠心病,得把日常的小事做对:
- 饮食:学地中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少吃红肉和加工食品,每天盐别超过5克(差不多一啤酒盖);
-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每次30分钟(或者每天20分钟,每周7次);
- 体重:保持BMI在18.5-24.9(比如身高1.7米,体重别超过77公斤),男的腰围别超过90厘米(二尺七),女的别超过85厘米;
- 压力:别让情绪总“绷着”,试试正念冥想、深呼吸,或者找朋友聊聊;
- 筛查:40岁以上的人,不管有没有症状,每年都要查血脂、血糖、血压,有冠心病家族史的更要早查。
权威指南说了,把这些做好,能把冠心病的发病风险降低60%!其实预防没那么复杂,就是把“吃饭、运动、体重、情绪、筛查”这五件事坚持做对。建议大家把健康数据(比如血压、血糖、运动记录)存在手机里,方便长期追踪——心脏健康,从来都是“养”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