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不齐是很多人会遇到的问题,其中室性早搏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大家需要科学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和到底要不要紧。数据显示,动态心电图监测下,普通人群的检出率高达60%,运动人群更是能达到75%。它既能出现在健康人身上,也可能是心脏有问题的信号,得结合情况仔细分析。
从心脏电活动的角度说,室性早搏是心室里某个“异常兴奋点”提前发出了电信号。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总司令”是窦房结,每分钟发出60-100次电信号,指挥心脏规律跳动。如果心室里某个地方比窦房结“急”,提前发出电信号,就会让心脏提前跳一下,这就是室性早搏。这种异常电活动会让心脏跳完后有个“停顿”,所以人会觉得心慌、胸口闷。研究发现,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有些患者的早搏会变少;而晚上迷走神经活跃,早搏可能变多。
现在的生活习惯对心脏电活动的稳定影响很大。有实验做过,连续48小时不睡觉,心室肌细胞膜的稳定性会下降30%,反映在心电图上就是T波变低、QT间期变长。每天喝超过500毫克咖啡因(大概3杯美式咖啡),会让心室的“兴奋门槛”变低,更容易出现早搏。还有些含伪麻黄碱的感冒药,会激活心脏的β受体,可能诱发心室异常电活动,这些外来因素要特别注意。
每个人的症状差别很大,最常见的是心慌(72%的人会有)、胸闷(45%)、没力气(38%),但还有15%的人会出现不太典型的症状,比如肚子胀、嗓子发紧。症状持续时间很关键:突然出现又很快消失的短暂早搏,大多是良性的;但如果连续2周都有频繁早搏(每天超过1万次),要小心可能是心肌病的信号。如果还出现晕倒、呼吸困难或胸痛,可能是合并了器质性心脏病,得马上找医生做风险评估。
诊断室性早搏要一步步来。先做普通12导联心电图,能初步看出早搏的“样子”;再做动态心电图(背24小时的那种),能知道早搏有多少、白天晚上有什么规律。如果症状很明显,但普通检查没查到问题,可以做运动负荷试验(跑步或踏车时查心电图)或者食道调搏(从食道放电极刺激心脏)。最近还有高分辨率心电图技术,能查到传统方法查不到的“晚电位”,帮着预测风险。
治疗要根据风险高低来定。低风险的患者先调整生活习惯:有研究说,把每天睡眠从5.5小时延长到7.5小时,早搏会减少40%;每天吃200毫克镁(大概30克杏仁),能让心肌细胞膜更稳定。如果症状很明显,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度,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能阻止钙离子进入心肌细胞,都能缓解症状。如果左心室功能不好,或者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可以做导管消融术,成功率能到85%-90%。
预防室性早搏要从多方面入手。每天咖啡因别超过200毫克(大概1-2杯咖啡),定期查睡眠呼吸(比如有没有打呼噜、呼吸暂停)。运动方面,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慢慢做肌肉放松训练,能减少自主神经的波动。饮食上,每天吃200克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鳕鱼),里面的omega-3脂肪酸能帮着维持心脏电活动稳定。定期复查要做动态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看看心功能有没有变化。
心脏电活动的健康需要长期维护,只要科学认识、规范管理,大多数人都能好好生活。关键是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及时发现危险信号,按照科学的方法干预。如果有持续的症状或者危险信号,要早点去心血管专科看病,做系统评估和个性化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