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出现耳朵痛、痒、有分泌物等情况时,医生往往会通过一系列检查来明确病因——这些检查就像“破案”的关键步骤,一步步揭开耳朵里的“谜团”。
第一关:耳镜“探照灯”——看清耳朵里的细节
医生用的耳镜像个小巧的“探照灯”,直径只有几毫米,能深入外耳道里“直播”内部情况。镜头放大50倍后,耳道皮肤红不红、肿不肿,鼓膜有没有破损、能不能正常活动,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要是急性炎症发作,耳道可能会明显变窄;如果是慢性炎症,耳道皮肤会增厚,摸起来质感和正常皮肤不一样。
检查时,医生还会轻轻牵拉耳廓,看看你有没有疼痛——这能帮着判断炎症蔓延到了哪个范围。另外,耳道里的分泌物也藏着线索:黄白色的可能是化脓性感染,灰白色像鳞屑一样的物质,就得警惕真菌感染了。
第二关:细菌“追凶”——找出作乱的“坏家伙”
如果耳朵问题总不好,或者常规处理没效果,医生会取一点耳道分泌物送到实验室,“揪出”里面的“坏微生物”。实验室先通过革兰氏染色看细菌的“长相”,再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前者能明确到底是哪种致病菌,后者能知道它“怕什么药”。
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真菌感染多是念珠菌或曲霉菌搞的鬼,显微镜下能看到菌丝或孢子。只有明确了“凶手”,医生才能精准应对,避免盲目用药让细菌变“耐药”。
第三关:全身“体检”——摸清炎症的“大环境”
血常规能反映全身的炎症状态:白细胞计数超过10×10⁹/L,提示可能有感染;中性粒细胞比例超过70%,大多是细菌引起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这些指标,还能帮着判断感染严不严重。
对于慢性外耳道炎患者,医生通常会建议查空腹血糖和免疫功能——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环境容易让细菌“繁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则可能反复感染。把这些全身因素查清楚,才能制定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选对检查“组合拳”——不做无用功
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检查:急性期先做耳镜和血常规;反复感染者要加做细菌培养;慢性患者得重点查全身因素。如果出现剧烈耳痛、听力突然下降,或者脸有点麻(比如嘴角歪、眼睛闭不严),可能需要做颞骨CT或MRI,排除坏死性外耳道炎这种严重情况。
要强调的是,所有检查结果都得由耳鼻喉科医生结合你的症状综合判断。自己随便用药可能掩盖真实病情,耽误治疗。规范的流程应该是“先看症状——做专科检查——实验室验证——跟踪治疗效果”,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耳朵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