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碰到胃部持续疼痛会不当回事,但其实有些“不一样”的胃痛可能是胃溃疡的信号。这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如果没及时干预,可能引发消化道出血、穿孔等严重问题,得引起重视。
溃疡为啥会找上你?这些原因要清楚
幽门螺杆菌是“主因”:大部分胃溃疡都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它产生的尿素酶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据研究,我国成年人感染率不低,但很多人对这个细菌的危害没概念。
药物也会“伤胃”: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常见的布洛芬这类解热镇痛药),会干扰胃黏膜的自我修复,这类人群得胃溃疡的概率比普通人高不少。
压力大“刺激”胃酸:长期处于高压、紧张状态,会激活自主神经,导致胃酸分泌异常增多。临床观察发现,持续高压的人更容易得溃疡。
怎么判断是不是胃溃疡?这些表现要留心
胃溃疡的疼痛有明显“规律”,可以对照看看:
- 疼痛的时间:饿的时候或者夜里会疼醒,吃点东西能暂时缓解;
- 反复“发作”:疼一阵、好一阵,换季(比如秋冬转季)时特别容易复发;
- 伴随的不适:常伴有反酸、烧心、没胃口,严重时会拉黑色大便(提示可能出血);
- 危险信号:如果是40岁以上第一次犯胃痛,或者突然瘦得厉害、持续呕吐,一定要赶紧就医。
得了胃溃疡该怎么治?最新方法看这里
诊断靠“金标准”:电子胃镜加活检仍是诊断胃溃疡的最准确方法,现在新型内镜技术能更早发现早期病变。
治疗分三步:
- 减少胃酸:质子泵抑制剂能通过抑制胃里的一种酶,减少胃酸分泌,缓解疼痛;
- 保护黏膜:含铋剂的药物能在胃黏膜上形成一层“保护膜”,促进修复;
- 根除细菌: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用标准四联疗法,按疗程坚持吃,吃完还要复查确认是否根除干净。
吃对了才养胃!饮食要守这些原则
急性期先“软食”:刚发病时要吃低刺激、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比如小米粥、藕粉、软面条),保证营养又不加重胃负担。
恢复期慢慢调:
- 少吃多餐:一次别吃太多,一天分4-5顿,避免胃过度扩张;
- 选“修复型”食物:多吃含黏蛋白的食物(比如山药、秋葵、银耳),能帮助胃黏膜修复;
- 避开“刺激物”:辣椒、咖啡、浓茶、烈酒、油炸食品要尽量少吃,这些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溃疡;
- 压力大?吃点“稳胃酸”的:适当多吃含色氨酸的食物(比如小米、牛奶、香蕉),有助于调节胃酸分泌的节奏。
不想复发?这5点要做到
- 根治幽门螺杆菌:按规范完成杀菌治疗,建议家庭成员一起筛查——避免交叉感染;
- 吃药要“护胃”:如果必须吃伤胃的药(比如止痛药),可跟医生商量搭配胃黏膜保护剂;
- 学会“解压”:规律做放松训练(比如冥想、深呼吸、散步),改善情绪和神经内分泌调节;
- 改掉坏习惯:戒烟限酒——烟酒会破坏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加重损伤;
- 定期检查:40岁以上、有胃溃疡史或家族史的人,要定期做胃镜,早发现问题早处理。
总之,胃溃疡虽然常见,但只要早识别症状、规范治疗、做好饮食和生活调整,就能避免严重并发症。平时多关注胃的“小信号”,别等疼得厉害才重视,好好养护,胃才能“稳定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