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维持生命的“发动机”,它的供血系统健康直接决定着心脏能不能正常工作。如果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变窄,就可能引发心绞痛。现在医学有一套多维度治疗体系,通过药物、介入和手术三大路径,能有效帮患者控制病情、改善预后。
药物治疗:基础管理的基石
药物是所有冠心病治疗的“地基”,主要作用分四类:
- 改善心肌供血:硝酸酯类药物能扩张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还能放松身体其他血管,减轻心脏收缩前的血液压力,快速缓解心绞痛。短效的用来救急(比如急性胸痛发作),长效的能长期保持血管稳定。
- 预防血栓:抗血小板药物(比如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黏成块”,降低血栓堵血管的风险;高危患者可能需要加用另一种抗血小板药,形成“双重保护”。
- 调节血脂:他汀类药物能抑制体内胆固醇合成,把“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30%-50%,既能稳定动脉里的硬化斑块,还能延缓斑块长大。
- 减少心脏耗氧:β受体阻滞剂能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让心脏不用“拼命工作”,减少氧气消耗;钙通道阻滞剂则能扩张血管,减轻心脏收缩时的阻力,两者要根据患者情况选。
介入治疗:微创解决血管狭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微创方法,适合药物控制不住症状、或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患者,步骤很简单:
- 先查清楚: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或血管内超声(IVUS),精准找到狭窄的位置和长度;
- 撑开血管:用高压球囊把狭窄处撑开,恢复血管弹性;
- 放支架固定:置入药物洗脱支架保持血管通畅——现在还有新型生物可吸收支架,2-3年能完全被身体“吸收”,适合一些特定病变。
术后要坚持吃两种抗血小板药至少6-12个月,定期查心肌酶谱和心电图。
外科手术:复杂病变的“搭桥”方案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也就是“搭桥手术”)适合左主干病变、三支血管都有问题,或合并心脏功能不全的患者,核心要点是:
- 选“桥血管”:常用乳内动脉、大隐静脉或桡动脉做“新通道”,其中乳内动脉的长期通畅率最高;
- 手术方式:传统体外循环手术成功率超90%,微创非体外循环技术能减少并发症,住院时间缩短2-3天;
- 术后康复:要配合药物控制危险因素,并发症发生率能降到5%以下。
治疗方案怎么选?看个体情况
到底用哪种方法,要综合4点判断:
- 血管病变:单支血管局部狭窄选介入;左主干或血管广泛狭窄选搭桥;
- 症状类型:稳定型心绞痛先试药物;急性冠脉综合征(比如急性心梗)要紧急介入;
- 合并疾病:有糖尿病、慢性肾病要调整药物剂量;老年患者要重点评估出血风险;
- 生活方式:不管用哪种治疗,都要做运动康复、戒烟限酒,吃地中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少吃红肉和加工食品),降低复发风险。
长期管理:守住健康的关键
- 定期复查:每3-6个月查血脂、心肌酶谱和心脏超声,必要时做运动负荷试验评估心脏功能;
- 自我监测:学会用硝酸甘油——如果胸痛持续超过15分钟,或伴随出冷汗、晕厥,立刻去医院;
- 心理支持:如果有焦虑、抑郁,要做心理评估,必要时用认知行为疗法调整,提高生活质量。
要特别提醒的是,所有治疗都得在心血管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2023年《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和《急性冠脉综合征诊疗规范》,治疗决策要结合医学证据和患者个人情况。只要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能有效控制症状,5年生存率可达85%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