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明明认真刷了牙,还是会得龋齿,其实这和口腔里的微生物平衡、牙齿自身的防御力,还有平时的生活习惯都有关系。搞清楚这三个方面的影响,才能更全面地保护牙齿。
口腔里的细菌会“卷土重来”
牙菌斑是细菌在牙齿上形成的“生物膜”,就算把表面的菌斑刷掉了,口腔里飘着的细菌几小时内又会重新粘回牙面,慢慢再形成新的菌斑。这意味着,只靠刷牙、用牙线这些“物理清洁”,很难长期压住细菌。研究发现,用巴氏刷牙法(水平颤动着刷牙龈沟的方法)加上牙线或冲牙器一起用,能把牙齿缝、牙龈沟这些难刷的地方清得更干净;声波牙刷靠高频震动能帮着清隐蔽区域,但要注意别太用力压,不然会磨坏牙釉质。
每个人的牙齿“抗龋力”不一样
牙齿能不能扛住龋齿,主要看牙釉质的结实程度,这和遗传有关——就像有的人天生骨头密,有的人松一点。有些人生下来牙釉质就没长好,就算天天认真刷牙,也可能莫名其妙得龋齿。另外,唾液是牙齿的“保护盾”:唾液里的溶菌酶能杀菌,还有能中和酸的物质,帮着抵抗腐蚀。但晚上睡觉的时候唾液分泌变少,口腔“保护力”减弱,这时候用点能帮牙齿再“补钙”的产品(比如含氟涂氟剂),能增强夜间防护。
吃的东西藏着“致龋陷阱”
糖是龋齿的“元凶”——糖被细菌分解会产生酸,酸会一点点腐蚀牙齿。这种“酸腐蚀-牙齿自我修复”的循环次数越多,得龋齿的风险越高。有些代糖虽然不会直接产酸,但可能打乱口腔细菌平衡,让致龋菌变多。想减少风险,尽量把甜的东西放在正餐吃,吃饭时多嚼嚼,能让唾液多分泌点,冲掉嘴里的糖和酸;餐后可以嚼点含木糖醇的无糖口香糖,帮着中和口腔里的酸;喝碳酸饮料最好用吸管,减少饮料直接接触牙齿的时间。
要防龋齿,得从这几方面一起做
真正有效的护牙方法,得结合“物理清洁”“调节口腔环境”和“定期检查”三个层面。比如每3个月换一次牙刷,选刷毛软、排列合理的;用含氟漱口水能在牙面形成保护壳,后牙的窝沟(牙齿表面的深沟)可以做窝沟封闭,把容易藏细菌的地方封起来;有些口腔益生菌能帮着调整细菌平衡,但要注意保存方法(比如冷藏)和使用间隔。另外,一定要定期看牙医——每半年去一次,用专业设备早发现早期龋齿,早处理,别等疼了才去。
其实护牙不是“刷一次牙管一辈子”的事,得长期坚持。明白龋齿是微生物、牙齿自身和生活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才能制定更科学的护理方案——改善刷牙方法、调整饮食、配合专业检查,这样才能真正降低得龋齿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