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刺卡喉的危险得重视
鱼刺卡喉是很常见的食管异物问题——我国每年有12万人次因为食管异物去急诊,其中67%都是鱼刺惹的祸。尖锐的鱼刺可能划破咽喉黏膜,导致出血;严重的还会戳穿食管,引发纵隔感染等并发症。尤其是0-6岁的孩子和65岁以上的老人,因为吞咽协调能力弱,占了异物卡喉病例的81%,得特别注意。
科学自救分四步
第一步:立刻停嘴,别再咽
感觉喉咙有异物时,马上停止吞咽任何东西。因为继续咽可能把鱼刺推到食管的第二狭窄处——这里离主动脉弓很近,刺穿的风险会大大增加。这时候尽量保持口腔清洁,别再刺激喉咙。
第二步:轻咳试试,可能能排出来
用指腹轻压喉结下方,再含一口温水漱口,能诱发反射性咳嗽。临床观察发现,直径小于1毫米的细小鱼刺,用温和的咳嗽排出来的概率有42%。但要注意控制咳嗽力度,别太用力,避免把黏膜再弄伤。
第三步:用手机照照,看得到就小心取
拿手机补光灯照着口腔,打开前置摄像头拍动态视频,放大画面能看到舌根到悬雍垂的区域。如果发现扎得比较浅的鱼刺(深度不到3毫米),可以用无菌镊子配合压舌板取出来。操作前记得用食用油把镊尖抹一抹,减少对黏膜的摩擦。
第四步: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别犹豫,立刻去医院:1. 异物感持续超过30分钟还没消;2. 吞咽时疼痛越来越厉害;3. 流口水没法吃饭;4. 脖子肿了,摸起来有皮下气肿。医院的喉镜设备能在5分钟内找到鱼刺,用异物钳取出来的创伤只有0.5-1厘米,很安全。
这三个误区千万别踩
误区一:喝醋能软化鱼刺?没用还危险
实验显示,15%浓度的醋酸得连续泡30分钟才能软化鱼刺的钙质,但喝醋时,醋和鱼刺接触的时间连5秒都不到,根本起不了作用。反而酸性液体可能刺激食管痉挛,把鱼刺扎得更深,千万别试。
误区二:吞饭团把鱼刺压下去?可能戳穿食管
某儿童医院的临床数据显示,用吞饭团的方法,导致食管穿孔的比例高达29%。米饭团的粗糙棱角会把鱼刺往更深的血管层推,甚至引发大出血,太危险了。
误区三:催吐能把鱼刺吐出来?反而会扎得更狠
剧烈呕吐会让食管收缩,可能把鱼刺顶穿食管后壁。临床有案例说,不当催吐让鱼刺刺入椎前间隙,引发了化脓性脊柱炎这样的严重并发症,绝对不能自己催吐。
特殊人群怎么处理?
孩子卡喉:用膝胸位拍背法
把孩子俯卧在施救者的大腿上,让孩子的头低于胸部,用掌根轻拍肩胛区6-8次。拍的时候力度要控制,手掌快速下陷2厘米左右就行,别太用力伤着孩子。
老人卡喉:用汤匙探查法
用消毒过的汤匙背面轻压舌根,借着反光看咽喉部。因为老人的黏膜敏感性低,可能得配合局部刺激剂帮忙观察,但别自己随便用,最好先咨询医生。
体型偏胖的人(BMI>28):仰头提颏法帮着看
施救者用双手托住下颌角往上提拉,能多露出15%的咽喉区域,方便找到鱼刺。
平时预防要做好,应急不慌
- 吃鱼前先分层检查:把鱼肉平铺,一层一层翻着看,能找出90%以上的可见鱼刺;
- 家里备个带照明功能的医用口腔检查工具,方便自己看喉咙;
- 吃饭要细嚼慢咽,每口食物嚼20次以上,别着急;
- 餐桌上放个带放大功能的专用鱼刺镊子,挑鱼刺更方便;
- 定期参加急救培训,学点儿基础的异物处理技能,关键时候能用上。
总的来说,鱼刺卡喉虽然常见,但处理错了后果很严重。记住科学的自救步骤,避开误区,特殊人群用对应的方法,平时做好预防,就能大大降低风险。如果自己处理不了,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别硬扛——专业医生的处理才是最安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