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是人体最粗的动脉,负责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如果血管壁因为老化等原因出现局部膨胀,就会形成主动脉瘤。这种膨胀和血管里的平滑肌细胞死亡、弹性纤维断裂等变化有关,数据显示,年纪越大,得主动脉瘤的概率越高。
早期信号识别
大多数主动脉瘤早期没什么特别症状,大概80%的患者一开始没感觉。当瘤体直径超过5厘米时,可能出现这些征兆:
- 压迫症状:压迫食管会让人咽东西费劲,压迫气管会老咳嗽;
- 疼痛表现:胸口或后背持续发闷痛,活动后更疼;
- 体征异常:肚子上能摸到跟着心跳跳的肿块(这是腹主动脉瘤的表现);
- 栓塞现象:突然腿缺血疼,可能是瘤子上掉了血栓。 要注意的是,大概三分之一的患者第一次去医院就是因为瘤子破了,所以早筛查特别重要。
破裂风险评估
主动脉瘤破了的话,病情发展特别快、特别危险:
- 初始阶段:刚破的时候会突然剧烈胸痛,有人说像“被撕裂”一样;
- 快速进展:30秒内就能失血500毫升,会让血压掉下来、神志不清;
- 危及生命:3到5分钟失血超过1500毫升,就会进入救不回来的休克状态;
- 预后不良:没及时救的话,10分钟内活下来的不到20%。 临床发现,大概15%的患者因为疼的位置不对,被当成其他急腹症,耽误了治疗。
高危人群特征
根据最新研究,以下这些人得主动脉瘤的风险更高:
- 血压异常:长期高血压的人,风险是普通人的4倍;
- 不良嗜好:抽烟的人,血管内皮损伤的风险比不抽的高6倍;
- 遗传易感:有结缔组织病的人,发病年龄会比普通人早10到15年;
- 炎症因素:得大动脉炎的人,瘤子长大的速度是普通人的3倍。
预防管理策略
科学预防要靠多方面一起做:
- 血压控制:把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减少血管壁的压力;
- 生活方式:戒烟限酒能明显改善血管内皮的状态;
- 定期监测:65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腹部超声筛查;
- 营养干预:多吃含Omega-3的食物(比如深海鱼),有助于减少炎症;
- 运动处方: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能增强血管弹性。
急诊识别要点
出现下面这些情况,得马上送医院:
- 突发剧烈胸背痛,伴濒死感;
- 血压忽高忽低还神志不清;
- 腿苍白、摸不到脉搏、发麻(这三个一起出现叫下肢缺血三联征);
- 肚子上有跟着心跳跳的肿块还疼。 特别提醒:胸痛的时候别自己吃止痛药,会掩盖病情。
诊疗技术进展
最近几年,血管外科有不少新进展:
- 影像技术:高精度腔内成像能测到亚毫米级的细节;
- 生物治疗:靶向调节信号通路的研究有了阶段性成果;
- 介入治疗:新型腔内隔绝术成功率超过90%;
- 智能预警:人工智能辅助系统能帮着更早发现问题。
总的来说,主动脉瘤虽然早期没什么明显症状,但潜在风险很高,尤其是高危人群要格外注意。通过控血压、改生活习惯、定期筛查能有效预防,一旦出现突发胸背痛、肚子有搏动性肿块等异常,一定要立刻就医——早诊断早处理,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