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角干裂脱皮是生活里很常见的小问题,但其实背后可能和营养、感染、刺激或习惯有关,得科学梳理原因才能针对性解决。
嘴角干裂的四大常见诱因
- 营养没跟上
维生素B族(包括B2、B6、叶酸)负责维护皮肤黏膜的修复能力,要是长期吃得不够,嘴角皮肤的代谢会受影响,容易变得干硬、裂开。 - 微生物“趁虚而入”
临床里,白色念珠菌这类真菌感染占了嘴角问题的40%-45%,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也不少见——这些微生物大多是因为嘴角皮肤屏障先受损,才趁机扎根的。 - 物理刺激破坏屏障
长时间戴口罩磨嘴角、口水反复泡着嘴角,或者总舔嘴角,都会把嘴角的皮肤屏障“作”坏,让局部环境变糟,方便微生物繁殖。 - 坏习惯加重恶性循环
总舔嘴角的话,唾液蒸发后会让嘴角更干,反而形成“越舔越裂”的死循环;咬嘴唇、咬嘴角这类机械刺激,也会把已经干裂的嘴角磨得更严重。
分阶应对:轻症状自己调,感染了找医生
轻度干裂的日常护理
- 吃对补营养:每天吃100克全谷物(比如燕麦、糙米)和50克豆制品(比如豆腐、豆浆),帮着补B族维生素。
- 局部护好屏障:用含凡士林的润唇膏涂嘴角,形成一层保护膜挡住风吹;换软毛牙刷,避免刷牙时碰到嘴角再磨伤。
- 改掉坏毛病:可以戴口罩或者涂有点苦味的护唇膏,慢慢停下舔嘴角的动作——毕竟“越舔越干”真的不是玩笑。
出现感染要警惕
如果按上面的方法护理7天还没好,得小心是不是感染了:
- 真菌感染常伴随“地图舌”(舌头表面像地图一样一块一块的),要听医生的用抗真菌药膏;
- 细菌感染会流黄水、结黄痂,得在医生指导下用广谱抗生素药膏;
- 有糖尿病或者免疫力低的人,一旦出现嘴角干裂要赶紧去医院——他们的感染风险比普通人高很多。
预防嘴角干裂,记住三个关键
- 饮食均衡是基础
根据《中华口腔医学杂志》最新指南,每周吃3次动物内脏(比如鸡肝)补生物素和锌,吃2次深海鱼(比如三文鱼)补ω-3脂肪酸——这些营养能帮黏膜保持“健康状态”。 - 环境别太干
干燥季节用加湿器,把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研究说,湿度低于30%的话,皮肤水分流失会多40%,嘴角自然更容易干。 - 口腔问题早处理
每三个月检查一次牙齿咬合——要是咬得太紧,可能会磨到嘴角;戴假牙的人,每天用软毛刷把假牙基托刷干净,避免细菌堆在上面。
特殊人群得“针对性照顾”
- 小朋友:常因为偏食缺B族维生素,可以把B族维生素加在日常零食里(比如强化B族的饼干),比强迫吃蔬菜更管用。
- 老人:唾液分泌少,吃完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嘴角湿润——别让口水少的问题再加重干裂。
- 运动员:出汗多容易电解质紊乱,运动前后吃点含钾镁的食物(比如香蕉、坚果),帮着维持身体平衡。
- 职场人:长期戴口罩的话,选透气的棉质口罩内衬,每4小时换一次——别让口罩闷得嘴角太湿,反而招细菌。
这些情况是“预警信号”,得赶紧就医
嘴角烂了一直不好,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有潜在问题:
- 30%左右“老不好”的口角炎患者,铁蛋白水平不正常,得查血常规和血糖;
- 还可能和贫血、免疫功能异常有关。
如果有下面这些情况,别拖着,赶紧去医院:
- 常规护理10天没改善;
- 嘴角流黄水、结痂;
- 一年发作超过3次;
- 口腔其他地方黏膜也有问题(比如舌头、牙龈也烂了)。
总的来说,嘴角干裂不是“小毛病”,轻的话调整饮食和习惯就能缓解,重的可能得找医生帮忙。平时做好预防——吃对营养、保持环境湿润、注意口腔卫生,就能把“嘴角干裂”的麻烦降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