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炎是很常见的口腔问题,不少人误以为它只是龋齿的并发症,其实不然。根据《中国居民口腔健康状况第四次流行病学调查报告》,81.7%的成年人存在牙周组织异常,其中34.2%的牙龈炎患者并没有龋齿——这说明牙龈炎是独立的口腔疾病,需要专门的防治方法。
牙龈炎的4个常见原因
1. 口腔菌群失衡
牙菌斑里有700多种微生物,它们的代谢废物会触发身体的免疫反应。牙菌斑再生速度很快,清洁后48小时就能恢复78%的量,尤其是牙龈下方的菌斑,主要是革兰氏阴性厌氧菌,其释放的脂多糖会促使身体产生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破坏牙龈组织。普通刷牙只能清除约40%的牙缝菌斑,光靠刷牙不够。
2. 修复体或牙套“藏污”
假牙边缘和牙龈贴合不好(缝隙超过50微米),会让局部菌斑量增加3倍;正畸托槽周围容易形成“菌斑滞留带”,微生物密度是光滑牙面的2.8倍。戴固定牙套的人,牙龈炎发生率是普通人的2.3倍,建议每3个月找医生做专业维护。
3. 激素波动“闹脾气”
牙龈组织里有很多雌激素受体,激素变化会影响牙龈的血液循环。比如怀孕时,牙龈沟里的前列腺素E2(炎症物质)会升高3.2倍,导致毛细血管变脆弱;青春期孩子牙龈下的中间普氏菌(致炎菌)比成年人多1.8倍,更易引发牙龈炎。
4. 全身疾病“拖后腿”
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每升高1%,牙周组织的破坏速度会加快0.27毫米——高血糖会让牙龈里的炎症通路(核因子-κB)更活跃;甲亢患者因骨代谢加快,牙槽骨吸收速度是普通人的1.5倍,也会加重牙龈炎。
多管齐下防牙龈炎
日常清洁要“到位”
用改良巴氏刷牙法:刷毛与牙龈沟呈45度角,力度控制在150克以内(类似握鸡蛋的力度);用牙间刷或牙线清理牙缝,每天至少用1次牙线;选含0.1%-0.2%氟化钠的牙膏,摩擦剂硬度低于莫氏4级(避免磨损牙齿)。
饮食帮你“抗炎”
2023年《临床营养学杂志》研究发现,绿茶中的多酚能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致炎菌)附着,每天喝3杯无糖绿茶(约含300毫克儿茶素)即可;Omega-3脂肪酸能降低牙龈沟里的炎症物质,每周吃2次以上深海鱼(如三文鱼、鳕鱼)。
专业治疗“别拖延”
如果30%以上的牙龈一探就出血,或牙周袋深度持续超过4毫米,需做龈下刮治。治疗3个月后复查,规范刮治能让出血概率下降62%,牙龈沟里的炎症酶(基质金属蛋白酶-8)减少45%。
这些误区要避开
刷牙方式不对,越刷越伤
电动牙刷使用不当会导致牙龈萎缩,横向刷牙造成的组织损伤比巴氏法高2.1倍。建议选刷头面积≤2.5平方厘米(约半个指甲盖大)、刷毛直径≤0.15毫米的牙刷。
漱口水别“长期用同一种”
含氯己定的漱口水连续用2周,舌背菌群多样性会下降37%,易打乱口腔菌群平衡。可以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菌产品,比如西吡氯铵与过氧化氢复配的漱口水。
牙龈敏感?循序渐进脱敏
牙龈萎缩的人里,68%会有牙本质敏感(吃冷热东西酸痒)。建议用阶梯式脱敏方案:初期用5%硝酸钾牙膏,2周后联合氟化物涂剂,有效率可达82%。
牙龈炎不是小问题,它的发生和口腔菌群、修复体、激素波动、全身疾病都有关系。防治要从日常正确清洁、合理饮食入手,及时寻求专业治疗,同时避开刷牙、漱口水使用的误区,才能保护好牙龈,远离牙龈炎的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