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蛙粪真菌病Basidiobolomycosis 更新时间:2024-10-12 14:01:01 关键词 索引词 Basidiobolomycosis、胃肠蛙粪真菌病、蛙粪霉菌引起的皮下毛霉菌病
展开 同义词 Subcutaneous mucoromycosis due to Basidiobolus ranarum
展开 胃肠蛙粪真菌病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腹痛与腹部肿块 :
患者常以慢性腹痛(持续2周至数月)为主要表现,可触及腹部肿块。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或绞痛。
出现几率 :常见(80%-95%)
消化道症状 :
包括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及排便习惯改变,可能伴有消化道出血(黑便或血便)。
出现几率 :较常见(60%-80%)
体重减轻 :
因慢性感染和吸收障碍导致非特异性体重下降。
出现几率 :较常见(50%-70%)
发热 :
低热或中度发热,通常不伴寒战。
出现几率 :较少见(30%-40%)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腹部压痛与肿块 :
腹部触诊可发现固定或活动性肿块,质地硬韧,多位于右髂窝或结肠区域,伴局部压痛。
出现几率 :常见(70%-90%)
肠梗阻体征 :
晚期患者可能出现肠鸣音亢进、腹胀、呕吐等不全性肠梗阻表现。
出现几率 :较少见(20%-30%)
皮下病变(罕见) :
仅少数病例合并皮下结节(与Basidiobolus spp.双重感染相关),常见于热带地区。
出现几率 :罕见(<10%)
实验室与影像学特征
真菌培养 :
术中获取的肠道病变组织或穿刺液可培养出Basidiobolus spp.(非"ranarum",因国际真菌分类已修正命名)。
阳性率 :约40%-60%(因苛养性生长特性)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特征为化脓性肉芽肿伴Splendore-Hoeppli现象,可见宽大、薄壁、无分隔或罕见分隔的菌丝,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阳性率 :约90%-95%(需特殊染色如GMS、PAS)
影像学表现 :
CT检查 :典型表现为肠壁增厚(回盲部多见)、周围脂肪浸润、淋巴结肿大,偶见脓肿形成。
超声检查 :可显示肠壁分层结构破坏及不规则肿块。
血液检查 :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500/μL)是重要线索,见于60%-80%病例;CRP/ESR常升高。
异常率 :60%-80%
总结
胃肠蛙粪真菌病以慢性腹痛、腹部肿块及消化道症状为特征,易被误诊为肿瘤或克罗恩病。确诊需结合病理学发现特征性菌丝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CT检查对定位和评估并发症(如穿孔)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
Geramizadeh B, et al. Gastrointestinal basidiobolomycosis, a rare and under-diagnosed fungal infection in immunocompetent hosts: A review. Mycoses . 2015.
El-Shabrawi MHF, et al. Gastrointestinal basidiobolomycosis: An emerging fungal infection in children. J Fungi . 2021.
ICB-11疾病分类标准(2C42.0胃肠道真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