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科学探索医药资讯

胃肠蛙粪真菌病Basidiobolomycosis

更新时间:2024-10-12 14:01:01
编码1F21

关键词

索引词Basidiobolomycosis、胃肠蛙粪真菌病、蛙粪霉菌引起的皮下毛霉菌病
同义词Subcutaneous mucoromycosis due to Basidiobolus ranarum
缩写胃肠蛙粪霉菌病、胃肠蛙粪病
别名胃肠蛙粪霉菌感染、胃肠真菌性肿块

胃肠蛙粪真菌病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1. 腹痛与腹部肿块

    • 患者常以慢性腹痛(持续2周至数月)为主要表现,可触及腹部肿块。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或绞痛。
    • 出现几率:常见(80%-95%)
  2. 消化道症状

    • 包括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及排便习惯改变,可能伴有消化道出血(黑便或血便)。
    • 出现几率:较常见(60%-80%)
  3. 体重减轻

    • 因慢性感染和吸收障碍导致非特异性体重下降。
    • 出现几率:较常见(50%-70%)
  4. 发热

    • 低热或中度发热,通常不伴寒战。
    • 出现几率:较少见(30%-40%)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1. 腹部压痛与肿块

    • 腹部触诊可发现固定或活动性肿块,质地硬韧,多位于右髂窝或结肠区域,伴局部压痛。
    • 出现几率:常见(70%-90%)
  2. 肠梗阻体征

    • 晚期患者可能出现肠鸣音亢进、腹胀、呕吐等不全性肠梗阻表现。
    • 出现几率:较少见(20%-30%)
  3. 皮下病变(罕见)

    • 仅少数病例合并皮下结节(与Basidiobolus spp.双重感染相关),常见于热带地区。
    • 出现几率:罕见(<10%)

实验室与影像学特征

  1. 真菌培养

    • 术中获取的肠道病变组织或穿刺液可培养出Basidiobolus spp.(非"ranarum",因国际真菌分类已修正命名)。
    • 阳性率:约40%-60%(因苛养性生长特性)
  2.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特征为化脓性肉芽肿伴Splendore-Hoeppli现象,可见宽大、薄壁、无分隔或罕见分隔的菌丝,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 阳性率:约90%-95%(需特殊染色如GMS、PAS)
  3. 影像学表现

    • CT检查:典型表现为肠壁增厚(回盲部多见)、周围脂肪浸润、淋巴结肿大,偶见脓肿形成。
      • 异常率:>90%
    • 超声检查:可显示肠壁分层结构破坏及不规则肿块。
      • 异常率:约80%
  4. 血液检查

    •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500/μL)是重要线索,见于60%-80%病例;CRP/ESR常升高。
    • 异常率:60%-80%

总结

胃肠蛙粪真菌病以慢性腹痛、腹部肿块及消化道症状为特征,易被误诊为肿瘤或克罗恩病。确诊需结合病理学发现特征性菌丝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CT检查对定位和评估并发症(如穿孔)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关联真菌性肠感染指向它处
条目曲霉病1F20
条目胃肠蛙粪真菌病1F21
条目芽生菌病1F22
条目念珠菌病1F23
条目着色芽生菌病1F24
条目球孢子菌病1F25
条目耳霉病1F26
条目隐球菌病1F27
条目皮肤癣菌病1F28
条目真菌性足菌肿1F29
条目组织胞浆菌病1F2A
条目洛博芽生菌病1F2B
条目毛霉病1F2C
条目非皮肤癣菌性浅部皮肤真菌病1F2D
条目副球孢子菌病1F2E
条目暗色丝孢霉病1F2F
条目肺孢子虫病1F2G
条目赛多孢子菌病1F2H
条目孢子丝菌病1F2J
条目篮状菌病1F2K
条目伊蒙菌病1F2L
条目胎儿或新生儿真菌感染KA63
条目其他特指的真菌病1F2Y
条目未特指的真菌病1F2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