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症研究正处于关键转折点。据美国国家衰老研究所数据,目前美国85岁以上人群中约三分之一患有此病。这种疾病的长期缓慢恶化特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耶鲁大学神经科学与心理学教授艾米·阿恩斯坦领衔的研究团队在《阿尔茨海默症与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症协会期刊》撰文指出,虽然首个治疗方案已经出现,但开发更有效且副作用更少的药物仍是当务之急。
研究团队整合了神经病理学、体液生物标志物、PET成像及蛋白质组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特别聚焦疾病早期预防治疗窗口期。阿恩斯坦教授指出,阿尔茨海默症病理机制复杂,可能由脑内蛋白异常积累和炎症等多种因素启动,其中炎症因素在晚发性常见类型中表现尤为显著。
在采访中,阿恩斯坦教授分析了疾病流行趋势加剧的原因:随着癌症等疾病治疗水平提高,人类寿命显著延长,而老龄化是阿尔茨海默症的主要风险因素。这与其他类型的痴呆症(如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相关痴呆)形成叠加风险,给患者家庭造成沉重负担。
当前研究聚焦三大突破方向:早期干预、炎症机制研究和生物标志物开发。研究团队发现,通过检测血液中tau蛋白病变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可在PET成像发现病理变化前数年识别早期病变。这对治疗监测具有革命性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阿恩斯坦教授实验室历经二十年研发出可阻断炎症引发的神经毒性作用的化合物,但受限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经费削减,后续研究面临中断风险。她强调,这种基础研究投入的减少将严重冲击药物研发管线,不仅阻碍疾病治疗突破,还将影响美国整体生物经济。
研究同时揭示,现有两款获批抗体药物虽可清除β淀粉样蛋白并延缓病程,但疗效存在个体差异且伴随严重副作用。这凸显了开发多靶点治疗策略的必要性——针对不同病理驱动机制(如炎症、蛋白异常、血管病变)设计个体化治疗方案。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