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
编织内桥囊内治疗(WEB-IT)研究是一项关键性前瞻性单臂研究,旨在评估WEB装置治疗宽颈分叉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研究纳入150例宽颈分叉动脉瘤患者(美国21个中心和国际6个中心),通过核心实验室分析手术即刻、6个月及12个月随访血管造影结果。所有不良事件经临床事件裁定委员会审查,数据监控委员会全程监督保障受试者安全。
结果
148例患者成功植入WEB装置。研究期间仅发生1例主要安全性事件(0.7%):术后22天同侧脑实质出血。术后30日至1年无新发安全性事件。12个月血管造影随访显示:143例患者中53.8%(77例)实现完全动脉瘤闭塞,84.6%(121例)达到满意闭塞。
结论
WEB装置治疗宽颈分叉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终点均达到预期标准,其疗效与现有疗法相当但安全性显著提高。
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2191618
关键词:动脉瘤;血流;弹簧圈;装置;磁共振血管造影
方法学
研究设计
WEB-IT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单臂干预性研究,纳入150例前循环和后循环宽颈双支动脉瘤(WNBAs)患者。研究方案获各中心伦理审查委员会及土耳其卫生部审查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遵循GCP规范,包含独立不良事件裁定和核心实验室有效性评估,100%源数据经第三方验证。临床事件裁定委员会依据MedDRA标准标准化事件报告,数据安全委员会定期进行安全性审查。
美国未允许试验前使用roll-in病例,因此所有病例均为美国医生首次临床使用经验。通过包含生命模拟器培训项目(参考文献10)帮助研究者掌握装置特性、尺寸选择和部署技术,部分早期病例使用患者特异性模型。
动脉瘤入选标准:
- 破裂或未破裂
- 囊状形态
- 位于基底动脉尖(BA)、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颈内动脉终末部或前交通动脉复合体
- 瘤顶-瘤颈比≥1
- 宽颈动脉瘤(瘤颈≥4mm或瘤顶-瘤颈比<2)
- 符合WEB装置治疗尺寸要求
破裂动脉瘤患者需神经系统稳定(Hunt-Hess分级Ⅰ或Ⅱ)。主要排除标准包括血管扭曲或解剖异常影响安全操作,以及改良Rankin量表基线评分≥2。
装置特性
WEB动脉瘤栓塞系统(美国Sequent Medical公司)包含自膨式栓塞植入物系列,专为治疗宽颈动脉瘤设计。单层球型和单层型装置由镍钛合金/铂金丝编织而成(图1),远近端通过铂金标记物连接。装置经柔性输送导丝释放,采用电热分离技术,与多种神经血管植入物输送系统相似。研究允许使用4×3mm至11×9mm的WEB装置,通过VIA 21、27、33微导管(Sequent Medical)进行输送。
操作流程
所有患者采用三轴导管技术实施标准神经血管介入手术,意图将WEB装置植入目标动脉瘤。虽非强制要求,但推荐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参考文献11),用药方案记录于各访视时间点(表1)。
当WEB装置进入微导管即视为"意向治疗"纳入分析。通过二维(2D)和三维(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认最终装置位置。无法部署WEB装置或使用辅助装置(如弹簧圈或支架)视为有效性失败。临床随访时间点:30天、6个月、1年及每年至5年。6个月和1年进行2D/3D DSA随访。本报告评估1年有效性及全年安全性事件。
研究终点
30天安全性数据已发表(参考文献12)。主要有效性终点为治疗1年后完全动脉瘤闭塞(无再治疗、复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显著载瘤动脉狭窄[>50%狭窄])的患者比例。有效性终点由核心实验室采用验证过的WEB闭塞量表评估:A级(完全闭塞)或B级(完全闭塞伴标记物凹陷)为完全闭塞。主要安全性终点为30天内(死亡或主要卒中[NIH卒中量表评分增加≥4分且持续7天])及31天至1年(主要同侧卒中或神经源性死亡)主要安全性事件(PSE)发生率。
结果
患者分配
150例患者中148例成功植入装置。142例完成6个月随访,1例失访退出,147例进入12个月随访(143例完成DSA随访,表2)。
主要有效性终点
意向治疗人群1年完全闭塞率54.8%(SE 4.1)。完成WEB植入且有影像随访的患者中,完全闭塞率53.8%(77/143),满意闭塞率84.6%(121/143)。各亚组(性别、种族、瘤囊宽度、破裂状态、位置、操作经验、装置尺寸)无显著差异。
闭塞进展稳定性
采用"相同-改善-恶化"三级评分。与术后即刻相比:6个月时91.5%改善,3.5%无变化,5%恶化;6-12个月间79.4%稳定,9.2%改善,11.5%恶化。再通或复发患者闭塞率多下降1-5个百分点,10例患者从100%下降至98%(n=3)、95%(n=5)、90%(n=2)。
载瘤动脉狭窄
WEB装置未观察到显著(>50%)载瘤动脉狭窄。1例再治疗患者在支架内出现狭窄(12个月血管造影证实)。
再治疗
12个月时5.6%(8/143)计划或接受再治疗(单独弹簧圈1例,支架辅助4例,血流导向3例)。包含后续6个月内择期再治疗的6例患者,总再治疗率9.8%(14/143)。
复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基线时9例破裂动脉瘤患者无复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年随访无自发术后出血。
主要安全性终点
30天后无PSE发生。研究期间仅1例(0.7%)术后22天出现延迟同侧脑实质出血。未治疗的2例患者在30天随访期内无安全事件。
30天后其他严重神经事件
整个12个月研究期无死亡。31-365天间无同侧卒中,无装置或操作相关严重不良事件。6例非相关严重神经事件(脑缺血、颅内出血、癫痫、短暂性脑缺血),其中4例完全恢复。
讨论
关键性WEB-IT试验的最终数据显示,WEB装置治疗适当选择的宽颈分叉动脉瘤具有显著优势:(1)约85%病例实现持久满意闭塞;(2)手术安全性极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30天围手术期后未发现任何装置或操作相关安全性事件,且整个12个月研究期内无死亡病例。
相对于其他治疗策略的安全性优势
WEB装置围手术期安全性已得到验证(参考文献12)。在治疗破裂宽颈动脉瘤方面,其安全性显著优于需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参考文献15)。虽然本研究中仅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但其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未破裂动脉瘤组相似。CLARYS研究(参考文献11)的30天结果显示56例破裂动脉瘤无术中或复发性出血。
本研究31-365天间未观察到任何装置或操作相关严重不良事件或死亡,这在宽颈动脉瘤治疗中前所未有。相比而言,载瘤动脉支架存在迟发性支架内狭窄、血栓形成及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关出血风险(参考文献16-19)。
相对于其他治疗策略的有效性优势
WEB-IT研究的完全闭塞率(53.8%)优于现有技术。近期meta分析显示宽颈动脉瘤(包括WNBAs)传统治疗的完全闭塞率仅46%(参考文献1)。Hetts等(参考文献18)报道支架辅助弹簧圈45.7%,单纯弹簧圈27.1%。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研究纳入所有宽颈动脉瘤,而分叉动脉瘤闭塞率通常低于侧壁动脉瘤。
BRANCH试验(参考文献20)报道宽颈MCA和BA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完全闭塞率仅31%。LVIS试验(参考文献21)40例符合WEB-IT标准的患者中,62.5%实现完全闭塞,虽高于WEB-IT的53.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LVIS组神经功能致残率(7.6%)显著高于WEB-IT组(0.7%)。
尽管WEB装置在WNBAs治疗中已展现良好效果,仍需进一步改进。分叉解剖重建难度显著高于侧壁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低于血流导向技术处理侧壁动脉瘤(参考文献22-25)。
WEB-IT研究中满意闭塞率(完全+近全闭塞)超过80%。尽管缺乏WEB装置长期数据,但既往血管内弹簧圈研究表明满意闭塞可提供极高的破裂防护(参考文献26-30)。这与WEB-IT研究及另外3项前瞻性研究结果一致,超过760人年的随访未见延迟破裂(参考文献5 7 9)。
闭塞持久性
WEB-IT研究动脉瘤复发率约11%,与现有血管内治疗研究相当。例如Hetts等(参考文献30)报道支架辅助弹簧圈21.4%,单纯弹簧圈50.8%。现有弹簧圈文献显示12个月后复发率下降,但需长期随访(参考文献31 32)。WEB-IT患者将随访5年,未来将获得更长期复发和再治疗数据。
再治疗率9.8%与现有文献报道的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率相似(参考文献33)。MAPS研究(参考文献18)报道单纯弹簧圈13.7%,支架辅助14.1%。BRANCH研究(参考文献20)报道8.7%。
可推广性
WEB-IT研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现有文献一致。Pierot等(参考文献7)汇总3项前瞻性GCP研究168例患者数据,30天内0%死亡率,3%并发症率(5/167)。晚期并发症仅1例神经源性死亡(0.7%),2例显著神经功能障碍(1.3%)。12个月闭塞率与WEB-IT研究相似:完全闭塞52.9%(81/153),瘤颈残留26.1%(40/153),残留动脉瘤20.9%(32/153)。再治疗率6.3%与WEB-IT几乎相同。
结论
WEB装置是治疗宽颈分叉动脉瘤的有效选择。该装置尤其适合手术夹闭风险高和抗血小板治疗禁忌的患者。我们期待囊内血流导向技术的持续改进,希望未来能实现更高的完全闭塞率和持久性。这种疗法的安全性显著优于现有宽颈动脉瘤治疗方法。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