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痴呆症夺走儿童作家的想象力
罗伯特·蒙希创作了《纸袋公主》《永远爱你》等经典作品,他通过反复为孩子们表演故事进行创作。但现在,这些故事正在逐渐消失。
在安大略省赫斯特镇的中国餐馆里,8岁的谭葛宁(Gah-Ning Tang)用废弃的纸餐垫背面画热气球图案,附上短信念给当时最喜爱的作家罗伯特·蒙希寄去。两周后,她又开始陆续写信——这种坚持持续了多年。
到1989年时,蒙希已出版近24本儿童读物,其中包括《纸袋公主》《莫蒂默》和后来销量超过《晚安月亮》《野兽国》的《永远爱你》。他在加拿大家喻户晓,每年收到数万封儿童来信。有的班级集体写信询问他的喜好,蒙希会回赠未发表的新故事并加入学生的真实姓名。对于个人来信,他总是亲自回复。
当谭葛宁寄出第一幅画两年后,蒙希专程来到赫斯特镇探望这位小读者。他发现谭家住在叔叔餐馆地下室,窗户用纸板封着。当晚,他随谭家姐妹和表亲们参观小镇,甚至在高速公路旁的墓地"见"到了已故的祖母。
在教室表演时,原本内向的蒙希展现出疯狂表演天赋:夸张动作、戏剧化声调、近乎躁狂的活力。这种即兴创作让他能实时观察孩子们的反应调整故事。1994年出版的《葛宁去哪儿了?》正是源于他在赫斯特镇创作的故事,坚持保留真实孩童姓名的原则让这本书成为其85部作品中重要的一本。
如今76岁的蒙希被诊断出痴呆症和帕金森病,他的创作能力完全消失。在安大略省圭尔夫市家中,厨房柜台上还放着谭葛宁最近寄来的信件,而墙上的儿童画作见证着往昔辉煌。他现在每天靠助行器走路,担心摔倒,"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平衡"。
这位创作过8700万册作品的作家描述着思维的崩塌:"故事不再出现,即使有想法等待叙述,也毫无反应。"病症逐步显现:骑车失控、停车困难,最终发展为行走困难。现在他连普通文字都感觉"不对劲",就像尝到坏掉的鸡蛋。
蒙希的创作历程始于童年孤独时期。18岁曾试图成为神父,但在孤儿院志愿服务期间发现更适合儿童工作。1973年在波士顿托儿所照顾孩子时,通过编造睡前故事发现创作天赋。1975年移居加拿大后,用两个月假期写出成名作《泥坑》。
1980年《纸袋公主》的诞生堪称女权主义经典。在妻子安的建议下,将"王子拯救公主"传统故事颠覆为"公主智斗恶龙"。这个修改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大量单亲母亲家庭存在,最终成就750万册销量的突破。
从1985年专职创作开始,蒙希采用独特的创作方法:在数千所学校现场表演,通过50次以上的现场演绎打磨故事,最长耗时20年完善情节。他自称"讲故事的人"而非作家,坚持"不道德说教"的创作原则,认为优秀童书应纯粹展现孩童视角。
唯一例外是1986年《永远爱你》,承载着失去两个死产孩子的巨大悲痛。这个最初被出版商拒绝的故事,通过"母亲深夜探望各年龄段孩子"的温暖情节,意外成为纽约时报畅销榜首。成人读者读出生命哲理,孩子们却为"儿子抱母亲"的搞笑情节欢笑。
疾病首次威胁创作是在2008年中风后,但通过语言治疗在镜前练习逐步恢复。2023年奇迹般诞生《弹跳》新作,成为近十年唯一新作。如今他已申请加拿大医疗辅助死亡许可:"当无法沟通时,我就会选择离开"。
在最后的创作时光里,蒙希仍能完整讲述《莫蒂默》。当故事讲完,他又变回那个与病魔抗争的老人。正如他所说:"我能感觉到它们(创作能力)越来越远......这些小故事依然保存完好,像金块一样闪亮"。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