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如何延缓大脑衰老
多年来,科学家们已积累证据表明学习和使用多种语言会改变大脑结构。但近期发表在《自然·衰老》杂志的新研究指出,这种改变的影响可能比预想的更为深远——甚至深入到大脑的衰老机制层面。
智利阿道弗·伊瓦涅斯大学神经科学家奥古斯丁·伊瓦涅斯(Agustín Ibáñez)领导的研究团队分析了来自27个欧洲国家超过8.6万人的数据,发现多语言使用者出现加速生物衰老迹象的概率仅为单语言使用者的一半。该研究为"掌握多种语言有助于长期维持大脑活力"提供了迄今最有力的证据。
"我们希望解决衰老研究中一个长期存在的关键问题:多语言能力是否真能延缓衰老进程,"伊瓦涅斯在接受《自然》杂志采访时说道。
语言如何塑造衰老中的大脑
理解这一结论需先明确"生物行为年龄"的概念。与单纯计算生存年限的时序年龄不同,生物行为年龄反映的是人体与大脑的实际状态,综合考量心血管健康、教育水平及生活方式等因素。若某人的生物年龄高于实际年龄,则表明其身体与大脑的损耗速度超过平均水平。
在新研究中,研究者通过计算模型评估每位参与者的"生物行为年龄差值",并将其与语言掌握数量进行比对。结果十分显著:仅掌握一种语言的人出现高龄差值(即加速衰老标志)的概率是掌握两种及以上语言者的两倍。
"每增加一门语言就能降低加速衰老风险。掌握两到三门语言时,这种保护效应更为明显,"伊瓦涅斯强调。
即使考虑财富、教育程度和移民背景等混杂因素——这些因素既影响语言接触机会也关联健康结果——该相关性依然成立。"如此大规模且地理分布广泛的研究样本,有力证明了多语言能力本身而非其他因素在衰老过程中的保护作用,"阿拉巴马州奥本大学认知心理学家苏珊·特伯纳-罗兹(Susan Teubner-Rhodes)指出。
该发现建立在多年小型研究基础上,此前研究虽暗示此关联但受限于样本规模难以得出确切结论。"多语言对衰老的影响始终存在争议,但我认为此前从未有如此规模的研究如此明确地证实这一效应,"雷丁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家克里斯托斯·普利亚齐卡斯(Christos Pliatsikas)向《自然》表示。
多语言大脑的内部机制
为何掌握多门语言能延缓大脑衰老?神经科学家指出这源于"神经可塑性"——即大脑通过学习重塑神经回路的能力。每当语言切换时,大脑需反复激活负责声音、语法和语义的复杂神经网络。长期而言,这种持续锻炼可强化注意力、记忆和问题解决相关的神经通路。
"学习新语言如同为大脑锻炼,"伊丽莎白敦学院认知神经科学家詹妮弗·维特迈尔(Jennifer Wittmeyer)在2025年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解释,"从结构上看,语言学习会增加与语言处理和执行功能相关脑区的灰质密度。"
先前研究显示,掌握第二语言可显著提升灰质密度,尤其在布罗卡区(负责句法结构和语言产出)和韦尼克区(负责语义理解与词汇提取)。同时,脑网络间的连接性增强,使管理记忆与注意力的脑区沟通更高效。
"功能性层面,语言学习强化了脑区间连接,优化了注意力、记忆和认知控制相关神经网络的协作效率,"维特迈尔补充道。
这种大脑"交叉训练"或许也能解释多语言者为何对神经退行更具韧性。通过规律调动听觉、运动及语义等多重脑系统,多语言使用者在神经回路中构建了冗余备份。当衰老或疾病侵蚀部分连接时,其他通路可代偿其功能。
超越智力范畴
人们容易误以为多语言者必然更聪明,但研究者警告切勿将多语言能力等同于更高智商。
"掌握多门语言会扩展言语储备库,跨语言积累更多词汇与概念,"休斯顿大学神经科学家阿图罗·埃尔南德斯(Arturo Hernandez)在德国之声报告中指出,"但词汇量扩大究竟是源于更强的认知储备,还是单纯因大脑存储了更多词汇,目前尚无定论。"
《自然·衰老》研究并未声称多语言者更聪明——仅证实其大脑衰老进程更为平缓。明确的是,多语言能力能增强"认知储备",即大脑抵抗年龄相关衰退及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缓冲机制。
即便生物学优势有限,语言学习的文化与心理价值亦不可否认。掌握新语言即打开新世界,这种人类特有的技术不仅连接时空,或许还能延伸生命跨度本身。
正如特伯纳-罗兹所言,这些发现"或能激励人们尝试学习第二语言,或保持已有语言的活跃度"。
换言之:你在多邻国(Duolingo)的连续打卡记录,可能不仅让猫头鹰开心——更在守护你的大脑青春。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