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尔良——根据最新研究数据,长期获批的抗糖尿病疗法二甲双胍可能有助于降低超重或肥胖人群在导管消融后复发性心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科罗拉多大学安舒茨医学院心脏病学家、科罗拉多州奥罗拉落基山地区退伍军人事务医疗中心心脏病科主任乔治·施瓦茨医学博士、哲学博士在2025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会议公布META-AF试验结果后表示:“老狗能否学会新把戏?我们需保持关注,但无疑应当重视这一发现。”
密歇根大学健康系统(安阿伯)的试验研究者阿姆里什·德什穆克医学博士报告称,在META-AF试验中接受导管消融前后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术后一年复发性持续30秒或更长时间的心房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约50%。
德什穆克在报告数据时表示:“与仅接受导管消融的对照组相比,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心房颤动复发率更低,78%的患者未出现复发性心房颤动或心律失常,而对照组这一比例为58%。”
META-AF是一项随机开放标签试验,纳入了非糖尿病的超重或肥胖受试者。
德什穆克指出:“二甲双胍被大多数患者良好耐受,我们未观察到显著的体重或血糖变化来解释所见效果。”他承认研究人群规模较小,二甲双胍组49人,常规护理组50人(后者在导管消融后未使用二甲双胍)。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在手术前最迟6周开始用药,逐步滴定至最大耐受剂量,并持续用药1年。
研究参与者配备了手持心电监测仪,并接受标准临床随访以监测心律失常。研究人群中心房颤动类型近乎均等分为阵发性和持续性。
德什穆克表示,研究的次要结局包括心房颤动负担(即监测期间出现心房颤动的天数百分比),二甲双胍组为8%,导管消融组为16%(P = 0.02)。然而,他指出两组间体重和糖化血红蛋白(A1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尽管二甲双胍组平均减重6公斤,导管消融组减重2公斤。德什穆克补充道,两组的心房颤动严重程度量表评分也相似。
“这些差异需结合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重复消融或消融后复律来解读,”他说,“这些干预措施在对照组中更常见,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德什穆克表示,术后1年,二甲双胍组有12名患者停药,其中部分人停药并非因无法耐受药物,而是因症状消失后自行决定停用。
新型药物时代的二甲双胍
尽管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等新型药物已用于治疗肥胖和潜在心血管疾病,施瓦茨在接受《Medscape医学新闻》采访时仍表示,探索二甲双胍在心脏病治疗中的新适应症具有研究价值。
“二甲双胍的主要作用机制——激活腺苷单磷酸(AMP)激酶——被认为至关重要,”他指出,实验和观察性研究提示二甲双胍对非糖尿病人群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他称AMP激酶为“普遍存在的自我保护、自我生存通路”。施瓦茨还强调,二甲双胍远比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便宜。
施瓦茨指出,META-AF试验中约25%的患者停用二甲双胍比例高于其他报告,但这为未来研究提供了启示。
“当你尝试将已获批药物用于新适应症时,患者在研究或临床环境中对该药物的接受度可能较低,因为他们缺乏坚持治疗的明确理由,”他说。他补充建议,未来研究可设置低剂量二甲双胍“导入期”以筛选出无法耐受药物的人群。
施瓦茨表示,尽管该研究存在诸多局限,如开放标签设计和二甲双胍使用者高退出率,但按治疗意向分析仍显示出获益。
“我确信值得审视这只‘老狗’能否学会新把戏,”他说。
德什穆克报告称无相关财务关系。施瓦茨报告称通过其机构获得阿斯利康、赛诺菲和Silence Therapeutics的研究支持。
理查德·马克·柯克纳是费城的一名医学记者。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