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
2025年ACC/AHA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管理指南整合了当代最新临床证据,对诊断、风险分层和治疗策略进行了系统更新。指南同时涵盖院前急救与住院期间的全流程管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制定立即血运重建流程,为非ST段抬高型ACS(NSTE-ACS)患者建立基于临床表现、血流动力学和心律失常特征的四阶风险分层体系,并通过验证性预后评分指导介入治疗时机。
抗栓治疗策略
指南赋予抗栓治疗核心地位,强调个体化平衡缺血与出血风险:
-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对行PCI术的NSTE-ACS和STEMI患者,推荐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普拉格雷(除非禁忌),优于氯吡格雷(IA类)
- 治疗时程优化:对于低缺血风险患者,DAPT治疗1个月后可转换为替格瑞洛单药(IA类)或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单药(2b B-R类)
- 抗凝治疗:对于需口服抗凝药的患者,延续三联疗法(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药)1-4周后,改用单抗血小板+抗凝治疗至1年
机械并发症管理
心源性休克处理
尽管发生率约10%,但STEMI相关心源性休克早期死亡率达40-50%。指南推荐: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作为基础支持手段,具有操作简便和血管并发症少的优势
- 经皮微轴流泵:虽可显著降低6月全因死亡率,但伴随更高的肢体缺血、出血和肾衰风险
二级预防体系
心脏康复(CR)项目
指南首次将CR参与率纳入关键质量指标:
- 住院期间即应完成CR转诊(IA类)
- 推广家庭CR模式(2a B-R类)
- 开发强化CR项目(包括密集运动训练、营养干预和心理支持)
与ESC指南的差异
抗血小板治疗
- ACC/AHA坚持推荐急性期即刻给予P2Y12受体抑制剂负荷剂量(IA类),而ESC 2023指南基于ATLANTIC和SWEDEHEART研究证据,将该推荐降级为2B类
- 对于DAPT降级治疗,ACC/AHA建议高危患者持续强效P2Y12抑制剂治疗12个月,而ESC允许低缺血风险患者1个月后单药转换
血脂管理
- ACC/AHA在LDL-C>70mg/dL时即推荐联用依泽替米和PCSK9抑制剂(IA类),而ESC更倾向采用"逐步强化"策略
- 对于炎症因子靶向治疗,ACC/AHA将秋水仙碱定位为2b B-R类推荐,基于CANTOS等研究的矛盾结果
人工智能应用
指南特别指出人工智能在ACS诊断中的证据缺口:
- 虽然深度学习算法在ECG诊断和CT斑块评估中表现出优于传统方法的能力,但缺乏多中心RCT验证其临床获益
- 冠脉CTA的AI定量分析(如斑块负荷评估)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自动识别技术尚待标准化
未来研究方向
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 DAPT降级时机:现有证据仅支持1个月后降级,早期转换(<30天)缺乏RCT支持
- 机械循环支持装置:最佳选择标准、植入时机及撤机策略仍不明确
- 强化降脂治疗:入院即刻启动PCSK9抑制剂的"快速通道"策略需大型RCT验证
- 血管内影像指导:IVUS/OCT指导PCI的ACS特异性RCT证据不足
- MINOCA/SCAD管理:缺乏RCT指导抗栓治疗选择、β受体阻滞剂应用及妊娠期管理策略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