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今秋首个寒潮预警的发布,健康部门同步发出寒潮健康预警。鉴于气温骤降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显著影响,需予以特别关注。韩国疾病管理厅(Korea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数据显示,在“2024-2025年冬季(12月1日至2月28日)”期间,共报告334例低温相关疾病,其中估计有8例死亡。按症状分类,低体温症(hypothermia)约占80.2%。
从性别分布看,男性患者(69.8%)比例约为女性的2.3倍。在年龄构成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54.8%,位居首位,而死亡病例中87.5%为65岁以上人群。发病地点方面,74.0%发生于户外,约为室内的2.9倍,其次为“街道(25.4%)”、“家庭(18.3%)”和“住宅区(14.1%)”。发病时间集中在清晨,6点至9点占20.1%,9点至12点占16.8%,主要受黎明至早晨低温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寒潮引发的直接低温疾病(如低体温症、冻伤等)及继发性心脑血管疾病。
气温骤降时,身体将承受多重负担。暴露于冷空气中,外周血管会收缩以维持体温,导致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此类血管收缩(vasoconstriction)及血压上升会增加血液粘稠度(粘性),并增强血小板活化(platelet activation)与凝血倾向(clotting tendency),使血管内血栓形成风险显著提高。
H Plus Yangji医院循环系统专家崔규영(Choi Kyu-young)指出:“在低体温状态下,心脏、肺部和大脑等主要器官功能可能恶化,自主神经系统过度刺激将加重心血管系统负担。”尤其老年人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患者,对温度变化适应能力较弱,户外活动时易快速丧失体温。寒冷天气不仅增加普通感冒和冻伤风险,更会提升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即由血栓突然阻塞为心肌供血的冠状动脉所致。
当血管因低温收缩、血压升高时,中风(stroke)包括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和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的风险上升,易导致脑部血管堵塞或破裂。此外,血管收缩与血压升高可能加剧常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症状恶化。
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常表现为胸部中央挤压感或压迫感,疼痛可放射至左肩、手臂、颈部或下颌,常伴呼吸困难、冷汗、头晕或呕吐。若症状持续超30分钟,或出现突发性胸痛、窒息感及呼吸困难(在血管快速收缩、血栓风险增加的环境中属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寒潮来袭时,仅注意保暖不足为据,因血管对低温极为敏感,身体的应急反应本身即会加重心血管负担。
崔규영专家强调:“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或心血管病史患者需格外警惕,寒潮暴露可能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或中风等致命状况。”外出时应避免仅穿单层厚衣,宜采用多层着装维持体温,并用帽子、手套及围巾保护头颈手足。应尽量避免气温骤降的清晨进行户外活动,切勿突然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防范重点不仅限于普通感冒,更需关注寒潮对体内心脑血管系统的全面威胁,家中有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或心血管病史者,务必为突发寒潮做好充分准备。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