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AFib)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疾病。全球4000多万人受其影响,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增加。尽管这种疾病可能引发严重健康问题,近年治疗手段的快速发展已为患者提供更多改善生活质量的选择。
什么是心房颤动?
明尼阿波利斯心脏研究所的JoEllyn C. Moore医生解释,心脏依靠自身的电信号系统维持规律跳动。当这一系统出现类似电路短路的异常时,心房内的电信号会变得混乱,形成"电风暴"。这些紊乱信号传递至心室后,会导致心跳不规则且过速,可能引发多种症状和并发症。
症状表现存在显著差异
该病症状呈现高度异质性:
- 心跳过速或不规则
- 易疲劳
- 头晕
- 胸痛
- 呼吸困难
- 出汗
- 下肢水肿
- 尿频
- 晕厥
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需通过专业检查发现。
主要致病风险因素
包括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心脏瓣膜病、糖尿病、酗酒、甲状腺疾病、心脏手术史、肥胖、家族史和耐力运动员的过度运动等。
诊断方法
心电图(EKG)是主要诊断工具。对于无症状患者,可使用智能手表或心脏贴片等可穿戴设备进行持续监测。
三大治疗原则(ABC方案)
A(预防卒中):
抗凝药物(如阿哌沙班、利伐沙班)可降低血栓风险。对于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可通过微创手术植入Watchman封堵器封闭左心耳。
B(症状控制):
药物可控制心率和节律,必要时采用电复律或导管消融术。
C(合并症管理):
需同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消融术的技术革新
针对肺静脉异常放电这一发病机制,消融术通过以下方式干预:
- 射频消融:热能消融
- 冷冻消融:低温破坏异常组织
- 脉冲电场消融:精准定向破坏细胞膜,减少周围组织损伤
在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通过腿部静脉进行的微创消融已显著改善患者预后。虽然不能完全治愈,但多数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长期管理策略
该病需要终身管理,但患者仍可通过规范治疗保持活跃的生活方式。建议患者与医生共同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定期随访监测,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