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器官是干细胞培养出的微型自组织三维组织,能够模拟器官的复杂结构或特定功能,为疾病研究和治疗带来变革性可能。想象一下,创建与患者自身组织高度相似的个性化复杂细胞集合——这项"类器官"培养技术正逐步成为现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哈佛干细胞研究所科学家的突破性工作。
类器官源自干细胞,这些细胞具有无限分裂能力并能分化为多种后代细胞类型。科学家通过营造适宜环境,引导干细胞遵循遗传指令自组织形成微型器官结构,其尺寸从不足发丝宽度到五毫米不等。人体有多少种组织器官,理论上就能培育出多少类器官;目前研究人员已成功构建出模拟大脑、肾脏、肺脏、肠道、胃部和肝脏的类器官,更多类型正在研发中。
这种组织培养方法使科学家能细致观察器官形成过程,为人类发育与疾病研究提供新视角,同时可通过"迷你器官"测试药物反应,有望彻底革新药物发现领域并推动个性化医疗发展。以下重点介绍哈佛干细胞研究所四个实验室的突破性应用:
理解自身与疾病建模
过去人类胚胎发育知识主要通过小鼠等动物模型推演而来,而类器官技术使科学家能直接用人类细胞培育微型组织。对脑部研究而言,该技术为观察人类生物学中最难捕捉的环节打开窗口,尤其适用于研究精神分裂症或自闭症谱系障碍等影响全基因组的人类特有神经发育疾病。哈佛干细胞研究所研究员Paola Arlotta博士解释道:"这些重大神经精神疾病仅存在于人类,需借助类器官才能深入探究。"
Arlotta实验室开发了长期培养协议,使类器官达到前所未有的复杂度与成熟度。这些包含数千细胞及多种脑细胞类型的模型,能精确模拟神经细胞间的复杂交互,成为研究神经病理如何影响细胞通讯的理想工具。研究人员已利用自闭症患者源性类器官,发现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调控异常;另有团队通过类器官观察到寨卡病毒如何在胚胎早期发育阶段阻碍脑部正常发育——该病毒促使神经元生成细胞过早分化,导致小头畸形;还有研究正对比"健康"与"病变"类器官对特定刺激的反应差异。
脑类器官还将揭示胚胎期大脑形成机制,这一百年未解之谜至今困扰科学界。Arlotta表示:"当前核心目标是将类器官作为疾病模型,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将深刻理解大脑形成原理。"
研究干细胞疾病与个性化医疗
干细胞凭借无限分裂与再生能力被视为治疗利器,但研究发现许多疾病可能源于干细胞自身异常或细胞间通讯故障。Carla Kim博士等研究人员正利用类器官解析干细胞在组织再生、维持及功能中的作用机制。
Kim团队首次培育出模拟肺部气道和气体交换肺泡的双区域肺类器官。他们通过特殊培养系统使细胞同时接触空气与液体,精准复现肺部环境,并添加血管来源的辅助细胞促进干细胞生长。Kim解释道:"我们致力于探究干细胞如何决定分化方向——哪些因子和化合物能指导其正确生长?"类器官技术正是解答该问题的关键。
该技术同时用于反向研究:当干细胞无法履行修复职责或生成缺陷细胞时会发生什么?Kim指出:"诸多肺部疾病实为干细胞功能障碍,例如肺气肿长期被认为与干细胞缺陷相关,但过去难以验证。现在我们能用病变细胞培育类器官,实验确定病因是否源于干细胞或其通讯细胞。若明确干细胞层面的故障机制,就可能发现全新药物靶点。"
类器官还可直接筛选促进特定细胞类型形成的药物,为囊性纤维化等疾病提供新疗法——该病因肺部纤毛细胞功能异常导致黏液清除障碍。Kim表示:"我们能用患者源性纤毛细胞培育类器官,测试改善其功能的药物。通过患者血液衍生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构建类器官,无需活检即可验证个性化肺细胞反应。类器官潜力无限,肺部研究正迎来激动人心的时代。"
类器官作为治疗工具
哈佛及全球多个团队正致力于改造并移植细胞或组织以治疗疾病。哈佛干细胞研究所David Breault医学博士与Qiao Zhou博士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成功将肠上皮细胞转化为胰岛素生成β细胞,为糖尿病这一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提供潜在疗法。
糖尿病是与胰岛素相关的代谢疾病,胰岛素由胰腺分泌以调节血糖。Ⅰ型糖尿病因免疫系统攻击胰岛素生成β细胞所致;Ⅱ型则因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Breault与Zhou开发出将肠上皮细胞转化为胰岛素生成细胞的方法,并在肠类器官上验证。该转化可行源于两类细胞胚胎发育同源且特性相似。
研究人员成功将改造后的胰岛素生成细胞植入糖尿病模型小鼠,有效调控了其血糖水平。Breault进一步展望:"利用患者特异性诱导多能干细胞培育前体细胞,并经一两步转化生成β细胞,或将显著推进糖尿病治疗。"
药物发现的革命
并非所有研究都需要复杂多细胞组织模型。药物研发过程中常需测试大量物质对特定细胞的作用,此时仅需同质化细胞群。
传统上制药业依赖动物模型和缺乏组织真实性的永生化细胞系,这可能是临床试验高失败率及新药研发平均20亿美元成本的原因之一。哈佛干细胞研究所执行委员会成员Lee Rubin博士认为,采用人类细胞替代动物模型将提升药物研发效率。
Rubin实验室开发出高密度神经元球体(脑类器官),能稳定量产单一或少数几种细胞类型。相比传统平皿培养,该方法产量更高、质量更优,实现细胞培养的规模化生产。这些球体既可源自胚胎细胞,也能由患者自体细胞制备并存入生物样本库。
结合临床与基因组数据,该技术有望为每位患者设计并测试个性化治疗方案,同时识别对特定疗法响应更佳的患者群体。患者特异性组织的无限供应还将极大促进罕见病研究——这类疾病因患者数量有限而难以开展大规模试验,新方法将加速这些长期被忽视疾病的治疗进展。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