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消化疾病周微生物组研究亮点Microbiome highlights from Digestive Disease Week 2025 - Gut Microbiota for Health

环球医讯 / 硒与微生态来源:www.gutmicrobiotaforhealth.com美国 - 英语2025-09-09 01:35:04 - 阅读时长5分钟 - 2248字
本文系统总结了2025年消化疾病周(DDW)中微生物组研究的重要成果,涵盖肠易激综合征(IBS)、炎症性肠病(IBD)及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的机制探索、新型微生物组疗法研发、膳食纤维对胃肠道疾病影响的争议,以及活体生物治疗产品(LBP)的临床应用规范。研究揭示了小肠微生物组在疾病中的关键作用,提出结合基因工程益生菌、代谢物干预和精准营养的未来治疗方向,并强调了现有诊断工具(如CapScan胶囊、呼气测试)的改进空间及微生物组疗法在临床转化中的挑战。
消化疾病周小肠微生物组IBSIBDSIBO微生物组疗法活体生物治疗膳食纤维精准营养干预微生物组干预临床转化
2025年消化疾病周微生物组研究亮点

小肠微生物组在IBS和IBD中的被忽视作用

斯坦福大学的Kerwyn Casey Huang博士团队开发了一种低成本、非侵入性的CapScan胶囊,可同时捕捉小肠不同空间位置的菌群特征。该技术首次证实,利福昔明治疗14天后会导致健康小肠菌群紊乱,并促使病原菌克雷伯菌过度增殖。传统粪便检测难以发现的小肠病原菌可通过该技术精准识别。

麦克马斯特大学的Premysl Bercik教授展示了未发表的研究数据,发现回肠在IBS疼痛信号传导中起关键作用。肠道微生物代谢膳食磷脂产生的溶血磷脂酰胆碱(LPC)和溶血磷脂酸(LPA),通过TRPC5和LPAR1/LPAR3依赖机制激活神经元,导致IBS患者的内脏高敏感性。IBS患者的粪便LPC和LPA水平显著升高。携带IBD菌群的小鼠表现出光偏好降低、不动时间增加等焦虑样行为,并对直肠扩张产生过度内脏运动反应,提示LPC/LPA菌群可能通过肠脑轴影响情绪与疼痛感知。

小肠在IBS中的核心地位源于其免疫细胞密度(肥大细胞)、膳食抗原负荷及微生物代谢底物丰度等特征,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独特的菌群-宿主互作环境。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的临床争议

梅奥诊所的Madhusudan Grover指出,尽管SIBO被广泛认为是IBS潜在诱因,但现有呼气测试存在灵敏度(4%-78%)与特异性不足的问题——其主要检测口盲肠传输时间和结肠发酵,而非小肠菌群过度增殖。他强调需优先通过宏基因组学等新技术明确健康与疾病状态下的小肠菌群生态,避免因过度关注未经证实的SIBO-IBS关联而浪费医疗资源。此外,抗生素过度使用可能加剧小肠菌群耗竭。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ark Pimentel则主张SIBO需重新定义:基于产气类型分为SIBO(产氢型)、IMO(产甲烷型)和ISO(产硫化氢型)。他通过对比小肠培养与宏基因组数据证实,呼气测试检测的CH4和H2S分别与小肠甲烷菌和硫化氢菌高度相关。他建议采用双腔导管防止样本污染,并使用MacConkey培养基避免革兰氏阴性菌重复计数——传统单腔导管20%的样本污染率导致菌群失衡诊断不准确。此外,急性胃肠炎后IBS/SIBO可能与抗肌动蛋白抗体水平升高相关,抗体清除疗法可改善症状。

未发表研究还发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小肠菌群中硫化氢产生菌显著增加,进一步支持SIBO亚型分类的临床价值。

下一代微生物组疗法进展

Pimentel团队展示的新疗法包括:

  • 低剂量利福昔明联合抗氧化剂NAC:NAC可破坏黏液屏障,使利福昔明更有效抑制黏液层定植的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脱硫弧菌等),减少硫化氢呼气量,改善腹泻型IBS症状(现有抗生素仅44%有效率)。
  • CS-06(甲烯四氢甲蝶呤脱氢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甲烷生成酶,在大鼠模型中显著改善便秘表型。
  • EBX-102-02(全谱微生物组产品):II期试验显示其对便秘型IBS安全有效,患者移植超70种新菌种。

基础研究揭示了基因工程益生菌的潜力:

  • 大肠杆菌Nissle菌株:可响应钙卫蛋白靶向治疗IBD,并减少细菌易位。
  • 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其代谢产物肌苷通过增强水通道蛋白功能缓解腹泻型IBS。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Nicole Siguenza指出,新一代益生菌的移植成功率受饮食、炎症状态及给药时间影响,并需警惕基因毒性(如大肠杆菌Nissle合成基因毒素colibactin)风险。后生元(如短链脂肪酸)在IBS管理中展现安全优势,可避免免疫抑制患者的感染风险,且保质期更长。

活体生物治疗产品(LBP)的临床争议

布里格姆妇女医院的Jessica Allegretti强调,尽管粪菌移植(FMT)在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中安全有效,但其治疗IBD/IBS的标签外使用缺乏高质量证据。一项纳入8种活菌的口服微生物组产品III期试验失败,未达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终点,进一步说明需谨慎评估标签外应用。梅奥诊所的Sahil Khanna警告,FMT可能导致意外后果(如肥胖、感染或免疫反应),且对复杂疾病的疗效机制不明。纽约大学的Jordan Axelrad建议,对于IBD/IBS患者,在无明确禁忌的前提下可尝试菌群靶向治疗(如低聚果糖、微胶囊丁酸盐),因其不良事件风险较低。

膳食纤维:促进还是避免?

曼尼托巴大学的Heather Armstrong提出,特定纤维(如β-果聚糖)可能通过促进促炎细胞因子(IL-1β)分泌加重IBD。临床试验显示,30%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每日摄入15克β-果聚糖后症状复发,动物模型也证实菊糖和低聚果糖可诱导肠道损伤、促进结直肠癌及类风湿关节炎发展。托莱多大学的Matam Vijay-Kumar指出,菊糖而非果胶、纤维素会加剧小鼠结肠炎,且其致炎作用不依赖菌群,而是影响肠道屏障与免疫应答。研究强调,加工食品中添加的纯化纤维无法复刻天然蔬果纤维的益处,需基于个体菌群特征、疾病状态与饮食背景制定精准营养干预策略

未来挑战

所有会议的核心议题聚焦于微生物组干预的临床转化瓶颈:

  1. 机制研究不足:相比小分子药物,微生物组疗法的作用机制复杂且不明确。
  2. 菌群异质性:个体菌群组成差异导致治疗反应高度变异。
  3. 制造与监管:活菌产品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流程尚不完善。
  4. 临床试验设计:需开发新型终点指标(如菌群定植率、代谢物变化)以替代传统临床评分。

2026年消化疾病周将于5月2-5日在美国芝加哥举行。

【全文结束】

大健康

猜你喜欢

  • 大规模测序研究显示癌症与微生物组关联极少大规模测序研究显示癌症与微生物组关联极少
  • 常见人工甜味剂与癌症免疫治疗效果减弱相关常见人工甜味剂与癌症免疫治疗效果减弱相关
  • Eating for two: Postpartum diet linked to depression risk in mothersEating for two: Postpartum diet linked to depression risk in mothers
  • 肠道细菌如何与帕金森病相关联肠道细菌如何与帕金森病相关联
  • 大药厂与Clever Culture合作展示APAS独立技术助力微生物学实验室自动化革新大药厂与Clever Culture合作展示APAS独立技术助力微生物学实验室自动化革新
  • 滋养肠道与心灵的Mamak美食——拉菲达·拉尼滋养肠道与心灵的Mamak美食——拉菲达·拉尼
  • 酸奶与温泉:改善肠道健康的天然组合酸奶与温泉:改善肠道健康的天然组合
  • WCM-Q学生参与撰写关于微生物组应对抗菌素耐药性论文WCM-Q学生参与撰写关于微生物组应对抗菌素耐药性论文
  • 纵向研究揭示治疗短肠综合征的前景疗法纵向研究揭示治疗短肠综合征的前景疗法
  • WCM-Q学生发表观点论文提出利用微生物组解决方案应对抗菌素耐药性挑战WCM-Q学生发表观点论文提出利用微生物组解决方案应对抗菌素耐药性挑战
  • 从肠道到全球影响:微生物组医学的下一波浪潮——与Cmbio的Manoj Dadlani对话从肠道到全球影响:微生物组医学的下一波浪潮——与Cmbio的Manoj Dadlani对话
  • 体外微生物群模型重现并预测个体对膳食乳化剂的敏感性体外微生物群模型重现并预测个体对膳食乳化剂的敏感性
  • 通过区域领导加强整合微生物组研究通过区域领导加强整合微生物组研究
  • 肠道健康与疼痛 - 第1部分:了解你的肠道肠道健康与疼痛 - 第1部分:了解你的肠道
  • 2025年益生菌体重管理与肠道健康讨论中Biome Burn引发关注2025年益生菌体重管理与肠道健康讨论中Biome Burn引发关注
  • 内在的力量:为何肠道健康比你想象的更重要内在的力量:为何肠道健康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大健康
大健康

热点资讯

大健康

全站热点

大健康

全站热文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