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修复大脑的药丸正在改写神经科学认知
2024年3月,Debra McVean在卡尔加里Foothills医疗中心醒来时,左半身完全瘫痪。脑部MRI显示,她的右眼后方出现一个黑洞,这是颈动脉血栓引发的缺血性卒中。"那个黑洞里的组织究竟失去了什么功能?预后会怎样?医生根本无法回答。"她的丈夫Ian回忆道。
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神经病学教授Fernando Testai指出,过去数十年对脑损伤治疗的消极态度源于"神经学虚无主义"——医学界长期认为成人脑细胞不可再生。但Maraviroc的临床试验正在打破这个魔咒,这种原本用于治疗艾滋病的药物,现在可能成为首个促进脑神经再生的靶向药。
脑神经再生的突破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科主任S. Thomas Carmichael团队发现,卒中后远端健康神经元会长出新轴突重建连接网络。CCR5受体原本作为免疫系统基因,却意外被发现抑制神经可塑性。研究者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追踪600名卒中患者时,发现携带CCR5突变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恢复更佳。
这种药物通过阻断HIV病毒入侵通道的机制,意外激活了脑神经再生开关。2019年《细胞》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Maraviroc可使卒中后神经突触再生率提升30%,实验鼠运动功能恢复时间缩短40%。
临床试验进行时
McVean入组试验时面临抉择:每天吞服两颗大药片,但有50%可能获得治疗机会。"我可不想一辈子困在轮椅上",她最终选择参与。三个月后,她的左拇指能自主旋转,五个月可完成握力测试,目前已能扶墙上下楼梯。
加拿大神经科学家Sean Dukelow感慨:"70年来我们被迫接受静态脑理论,现在终于能引导神经重组。"他的祖父在1990年代因小中风失去治疗机会,这正是推动他研究的动力。
前景与挑战
尽管Maraviroc已通过FDA认证,但Carmichael团队仍在开发更优药物。最新研究显示,配合精准运动训练可使树突棘新生数量增加50%,这提示"神经康复药片"需结合康复训练。虽然药物穿越血脑屏障效率仅28%,但研究者已找到增强穿透的新分子结构。
当前多中心临床试验仍在双盲阶段,但McVean的恢复曲线已给出启示:成年人大脑具备可塑性潜能,关键在于打破CCR5的"恢复封印"。这项研究可能彻底改变全球每年550万中风患者的治疗策略,让"卒中后遗症"成为历史名词。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