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就像大脑里的“交通大堵塞”——当脑血管被血栓堵死,每过一分钟,就有190万个神经细胞加速死亡。面对这个威胁生命的“路障”,现代医学有一套“三级治疗体系”:从吃药到手术取栓,每一步都在和时间抢大脑。最新研究显示,多种方法联合治疗能让患者恢复独立生活的概率提高40%(《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2年研究)。
造影检查:给血管拍张“清晰地图”
想知道血栓堵在哪儿、堵得有多严,得先给血管“拍片子”。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是最常用的方法——往静脉里注射一点含碘的造影剂,5分钟就能拍出三维的血管图像,精准定位血栓的位置、长度,还能看清旁边有没有“侧支血管”帮忙供血。这就像给血管做了次“全身CT”,帮医生快速判断:血栓能不能用溶栓药?要不要做介入手术?
轻度脑梗:吃药的“黄金72小时”
如果脑梗刚“萌芽”(症状轻,比如轻微手脚麻、说话有点不清楚),药物就是主力军。常用三类“防血栓组合拳”:
- 抗血小板药:像阿司匹林这类药,能不让血小板“粘在一起”,避免小血栓越变越大;
- 神经保护药:有些药能降低脑细胞的代谢速度,给还没完全坏死的“缺血半暗带”(暂时缺血但能救的脑组织)多争取点时间;
- 降纤治疗:如果血液里的“纤维蛋白原”(让血液变稠的物质)太高,用降纤酶能让血液没那么黏。
要注意:吃药期间得定期查INR(国际标准化比值),避免脑出血风险。最新指南建议,联合用药时要动态监测凝血功能。
中度脑梗:溶栓的“时间就是脑”
静脉溶栓就像给堵塞的血管“冲澡”——用药物把血栓溶解开,但必须抓住黄金4.5小时。2023年《柳叶刀》研究证实,有些新型溶栓药能把时间窗延长到6小时。操作流程很紧凑:先用量表(ASPECTS评分)判断还有多少脑组织能救,再根据体重算准药量打进去,之后每15分钟查一次神经功能(NIHSS评分)。
还有个新突破:如果联合用超声溶栓(用超声波帮药物“冲”血栓),血管再通的概率能提高25%(《美国医学会杂志》2023年研究)。
重度脑梗:机械取栓的“直接清血栓”
如果大血管堵了(比如颈动脉、大脑中动脉),导致严重症状(半身不遂、昏迷),就得用“机械取栓”——直接把血栓“拽出来”。手术步骤大概是:
- 穿通道:从大腿根部的股动脉穿刺一个小口,建立通往脑血管的“路径”;
- 找血栓:用“路图技术”(像血管里的GPS)引导器械精准定位血栓;
- 取血栓:用支架取栓器“套住”血栓拉出来,或用抽吸导管把血栓“吸出来”;
- 查效果:立刻做造影确认血管通没通;
- 术后监护:转到神经重症监护室,盯着脑血流的变化。
最新技术是“抽吸+支架”一起用,血管完全通的概率能到82%(《神经介入外科杂志》2023年研究)。
通了血管还不够,后续要“护好脑”
血管疏通只是第一步,后续管理决定了恢复效果,重点要做好5件事:
- 控血压:收缩压(高压)维持在80-185mmHg之间,别太高也别太低;
- 调血糖:血糖控制在6-8mmol/L,避免高血糖加重脑损伤;
- 防水肿:用甘露醇这类药减轻颅内压,避免脑水肿压坏神经;
- 早康复:发病后尽早练吞咽、动肢体(比如握球、抬腿),越早练恢复越好;
- 防复发:根据病因用抗凝或降脂药,避免再次长血栓。
最后要提醒的是:脑梗的“信号”很明确——突然单侧手脚麻木、说话不清楚、脸歪了、看东西模糊,这时候一定要记牢“FAST”原则:F(Face,脸歪没歪)、A(Arm,胳膊有没有一侧没力气)、S(Speech,说话顺不顺)、T(Time,赶紧叫救护车)!每多耽误一分钟,就多丢一些能救的神经细胞。脑梗的救急,真的是“分秒必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