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8岁程序员小薛在地铁站出站后“暴力伸懒腰”,随后突发左耳后剧痛,15分钟内出现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和头晕症状,被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经排查,此次意外与“暴力伸懒腰”直接相关,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日常动作潜在健康风险的关注。
伸懒腰“伸”出脑梗?暴力伸懒腰风险大揭秘
颈部的血管和神经就像精密的管道系统,稍有不慎就可能“受损”。椎动脉从锁骨下动脉起始,沿颈椎横突孔向上穿行至颅内,其中寰枢椎(第1、2颈椎)段因解剖弯曲,在颈部后仰超过45度且伴随突然晃动时,很容易受到过度牵拉,导致内膜撕裂,形成假腔(夹层),血液渗入血管壁使管腔狭窄或闭塞,造成脑干或小脑供血不足。猛然牵拉颈动脉窦区域,还可能触发压力感受器异常,导致心率骤降、血压波动,加剧脑缺血风险。夹层形成后,血管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会使血肿持续扩大,就像小薛的情况,血肿在数小时内完全堵塞椎动脉,导致脑组织不可逆损伤。而且,小薛没有传统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这也凸显了这种风险的隐蔽性,即使是年轻健康的人,也可能因先天血管结构异常或突发外力成为高危人群。
哪些人伸懒腰易“中招”?致病诱因大起底
有些人天生就更容易受到“暴力伸懒腰”的伤害。比如颈椎横突孔狭窄、椎动脉发育异常的人,他们的血管在正常活动时就已经处于“紧绷”状态,外力作用下更易撕裂。长期伏案工作,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的人,颈部肌肉失衡,椎动脉长期处于高张力环境,突发动作很容易突破其耐受阈值。还有合并结缔组织病(如马凡综合征)、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的人,血管壁弹性降低或修复能力减弱,也属于血管脆弱人群。另外,动作的叠加效应也会增加风险,像小薛伸懒腰时“后仰 + 颈部晃动 + 肩部猛拉”形成合力,伤害程度远超单一动作。屏气动作导致胸腔内压力骤升,也可能加剧血管壁受力不均,加速夹层形成。
安全伸展有妙招,紧急处置别慌张
想要安全地放松身体,可以采用渐进式放松法。颈部缓慢后仰至不超过30度的舒适角度,保持5秒后缓慢回正,避免晃动或突然发力;肩部双手轻触下颌向两侧缓慢拉伸胸锁乳突肌,配合深呼吸缓解肌肉紧张。也可以选择全身伸展替代动作,如坐姿时缓慢向左右侧屈进行脊柱滚动,重点放松腰背肌群;双手交叉抱肩,缓慢向后扩胸10次,避免头部过度后仰。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颈部血管超声筛查,尤其是有家族性血管疾病史的人,同时要避免瑜伽后仰式(如鱼式)、羽毛球扣杀等需突然发力的颈部动作。如果突发单侧耳后剧痛、视力模糊、肢体无力超过2分钟等预警信号,应立即就医。现场要保持平卧位,限制颈部活动,拨打急救电话时优先告知“疑似椎动脉损伤”。 小薛的案例警示我们,日常动作需科学合理,通过正确伸展、定期筛查和及时急救,可降低血管健康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