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苏徐州宝莲寺景区内,一名幼童进食时突发窒息,陷入生命危险。孩子母亲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无果,护士高云仙迅速施救,先尝试海姆立克急救法,后切换为心肺复苏,成功救回孩子。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公众对儿童窒息急救知识的关注。
儿童窒息急救,黄金流程大揭秘!
儿童窒息急救有一套标准化流程。海姆立克急救法适用于有意识或部分清醒的气道梗阻患儿,施救者要环抱患儿腹部,快速向上向内冲击,利用气流冲出异物。但在本案例中,高云仙首次尝试失败,因为患儿已发展为完全性气道梗阻合并心跳呼吸骤停,得立即换方案。
当患儿无呼吸、无脉搏时,就要马上启动心肺复苏(CPR)。高云仙规范操作,胸外按压深度4–5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还配合人工呼吸,维持循环功能,为后续救治争取时间。国际指南强调,婴幼儿CPR应优先胸外按压,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
操作时还要注意风险控制,清理口鼻分泌物、开放气道的细节操作会影响抢救成功率;人工呼吸时避免过度通气,以免损伤肺部。高云仙精准操作避免了二次伤害。这启示我们,单纯海姆立克无效时,要立即启动CPR,别反复做无效动作。
儿童窒息高危场景曝光,预防策略大公开!
儿童窒息常见诱因不少。饮食方面,儿童进食时嬉笑、奔跑易导致食物误吸,3岁以下儿童要避免食用坚果、果冻等高风险食物。案例中患儿可能就是进食时活动引发窒息,所以家长要确保孩子安静进食并全程看护。
环境安全也很重要,小物件如硬币、玩具零件是儿童气道异物的另一大来源,要定期检查儿童活动区域,别让可放入口中的小物品散落。
家长还要学会识别窒息症状,早期可能有呛咳、喘息、面色潮红,若进展为意识丧失、青紫,就得立即急救,别误判为普通咳嗽而延误处理。家庭还可准备儿童急救手册、便携式呼吸膜、急救电话速查卡等工具,提升应急能力。
公众急救能力提升,系统性方案来啦!
景区、商场、学校等高风险场所应定期组织员工参与CPR与海姆立克急救法培训,像宝莲寺景区这起事件,若现场有更多受过培训的游客,就能接力救援。
社区与学校也要普及急救知识,将其纳入中小学课程,通过模拟演练提升青少年应急能力;社区可联合医疗机构开展“急救开放日”,向家长传授常见急症处理方法。
政府可推动公共场所配置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建立急救志愿者认证体系,鼓励医护人员、教师等群体参与急救培训与应急响应。家长可通过红十字会认证课程、官方急救教学视频等渠道系统学习,掌握从识别窒息到实施CPR的完整流程,还得定期模拟练习巩固技能。
儿童窒息黄金抢救时间短,提升全民急救能力,才能挽救更多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