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重阳节期间,适老化用品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电商平台数据显示,适老电子锁、移动花洒等产品成交额同比大幅增长,成交用户数量激增228%,近80%的产品由年轻人购买。像京东卫浴适老产品销量增8倍、天猫“双11”中老年体检套餐热销。不过,七成产品由子女购买但长期使用率不足三成,产品设计与实际需求脱节问题凸显。
适老化消费崛起,为何产品却遭闲置?
年轻一代购买适老化产品有多重原因。一方面是“孝心经济驱动”,90后、00后子女因异地养老,想用智能报警器、语音助手等科技产品弥补陪伴缺失。另一方面是“健康风险管理前置”,他们针对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进行预防性消费,如用防滑扶手降低跌倒风险、用智能药盒提升用药依从性。然而,“代际认知鸿沟”让子女倾向高技术含量产品,却忽视老年人操作习惯与生理局限,导致70%产品因功能冗余、界面复杂被弃用。以马桶起身器为例,部分产品未考虑老年人关节活动度差异,易引发肌肉拉伤;智能药盒操作复杂还需频繁充电,增加用药安全隐患。
适老化产品设计,藏着哪些健康风险?
当前适老化产品设计存在诸多缺陷。“技术至上主义陷阱”让部分厂商过度堆砌传感器、AI功能,如带跌倒监测的智能床垫误报率达30%,引发老年人心理焦虑。“生理适配盲区”也很明显,卫浴扶手未区分老年人握力差异,智能手表表带材质引发皮肤过敏案例增长40%。而且,带“老年”标签的产品外观刻板,35%老年人因“像住院设备”拒绝使用。某省疾控中心2024年数据显示,因误用智能护理设备导致的非故意伤害案例同比上升18%,其中43%源于操作不当。
如何构建“三适”健康支持体系?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从三方面改进。一是遵循“适能设计原则”,进行“生理适配”,依据中国老年学学会《适老化产品人体参数白皮书》,规范扶手高度70 - 75cm、字体大小≥1.5cm等;进行“认知适配”,采用“一键通”极简操作逻辑,如智能药盒仅留“取药”键,语音提示音量≥70分贝。二是建立“需求验证机制”,实施“代际共创”开发模式,产品上市前需经老年人真实场景测试,使用率低于60%禁止商业化;建立电商平台“适老性评分系统”,从操作难度、功能实用性等维度提供选购指南。三是做好“健康教育配套”,推广“适老化产品使用培训师”认证体系,每件智能设备配15分钟视频教程及线下体验店操作演示;医疗机构将适老化产品使用纳入慢性病管理方案。
适老化用品市场增长体现主动预防意识,但产品与需求错位有健康风险,构建体系才能实现健康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