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少年因耳机使用过度导致听力损伤的案例频发。例如,21岁的小申(化名)在重庆仁品耳鼻喉医院被诊断为长期高音量使用耳机引起的噪声性听觉损伤;类似案例在青岛、武汉等地也有报道,如青岛高二学生小孙因每日使用耳机6小时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全球数据显示,12-35岁年轻人中,每6秒就有1人因神经性耳聋遭受永久性听力损伤。2025年5月,杭州13岁中学生小明因长期过度用耳机致突发性耳聋。他每日用耳机超5小时,音量高,睡眠也戴。某天晨起右耳听力骤降、耳鸣头晕,被诊断右耳高频区听力损失50分贝。好在72小时黄金期内治疗,挽回70%听力。此案例引发公众对青少年听力保护关注。
为何戴耳机易致突发性耳聋?揭开内耳损伤真相
内耳的听觉毛细胞位于耳蜗内,它就像一个声音“翻译官”,能把声波转化成神经电信号。但人类出生后,这些毛细胞无法再生,一旦死亡,就会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失。当耳机音量超过80分贝(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安全阈值是85分贝),声压会通过耳机直接传到耳道,高频声波会集中冲击基底膜,让毛细胞的线粒体受损、细胞膜破裂,还会造成代谢紊乱。就像小明,右耳高频区听力损失达50分贝,已符合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30分贝)。高频听力受损后,会让人难以分辨鸟鸣、门铃等清脆声音,时间长了,还可能影响到低频区听力。 另外,在地铁等嘈杂环境(背景噪音约80分贝)中用耳机,为了盖过噪音,人们常把音量调到86分贝以上,这时耳道实际暴露的分贝能超过110分贝,和电锯工作的声音差不多,远超安全阈值。而且,入耳式耳机封闭耳道,声压集中;开放式耳机虽减少了物理压迫,但要听清就得把音量调得更高,两种耳机都有损伤听力的风险。
长期戴耳机危害多,你知道几个?
从生理健康方面看,每天使用耳机超过1小时,音量超过60%,连续1年就可能出现高频听力下降;超过2小时,风险会成倍增加。小明每天用耳机超5小时,远远超出了安全范围。而且,入耳式耳机封闭耳道会让湿度升高,耳道里的微生物(如念珠菌)繁殖量会达到不戴耳机时的3-5倍,容易引发外耳道炎或真菌性中耳炎。 从行为习惯和环境方面来说,很多青少年像小明一样,觉得“声音够大才带劲”,没有意识到听力损伤有延迟性,忽略了耳鸣、听不清高频声等渐进性听力下降的预警信号。同时,学校、公共交通等场所噪音普遍超标,青少年为了听清耳机声音,只能不断调高音量,形成“环境噪音→调高音量→听力损伤”的恶性循环。
如何科学用耳机?这份指南请收好
遵循“60-60原则”,一是音量控制,把耳机音量限制在设备最大值的60%以内(约75-80分贝),可以通过手机“健康使用”功能设置音量上限;二是时间管理,单次使用不超过60分钟,每30分钟要摘耳机休息5分钟,避免持续的声压冲击。 在不同场景下也要做好防护,在地铁等高噪音环境,优先选择主动降噪耳机,降低环境噪音后再把音量调到安全范围,而且不要在睡眠时佩戴耳机。还要注意卫生维护,每天清洁耳机耳塞,定期更换硅胶套,防止微生物滋生;出汗后及时擦干耳道。 一旦出现耳鸣、耳闷、听不清高频声等症状,要马上停用耳机,48小时内去医院进行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测试。突发性耳聋治疗的黄金期是72小时,要是延误超过1个月,毛细胞可能坏死,就得依靠人工耳蜗等辅助设备来恢复听力了。 青少年听力损伤隐匿且不可逆,需从多层面防护,践行科学用耳习惯,守护听力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