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国北部地区有28人在注射肉毒素后出现中毒症状,典型症状包括眼睑下垂、吞咽困难等。英国卫生安全局(UKHSA)和药品管理局(MHRA)展开调查,中毒者症状在注射后几天至四周内出现。目前虽未发现产品污染,但怀疑存在非法销售情况。MHRA强调肉毒素作为处方药,有严格使用规范,涉事的非法从业者已被暂停执业。无独有偶,国内浙大一院近期也收治了90例肉毒素中毒患者,这起跨国事件为公共卫生安全敲响了警钟。
肉毒素中毒:毒从何来?
肉毒素堪称“最毒生物毒素之一”,它能阻碍神经 - 肌肉接头信号传导,让肌肉麻痹。其毒性极强,50纳克就能致人死亡,这相当于一粒盐的重量,但其毒性足以致命。肉毒素中毒的风险主要有三方面:
- 非法来源:地下作坊生产的肉毒素问题多多。其成分可能被污染,像人血清蛋白这种过敏原一旦混入,就可能引发中毒;而且剂量也难以控制,极易超标。
- 操作不当:非专业医疗人员对人体解剖结构不熟悉,注射时药物容易扩散到非目标区域,比如误入血管或关键神经,从而导致中毒。
- 剂量过量:瘦小腿、瘦肩等治疗需要大剂量注射肉毒素,远远超过面部除皱的安全剂量,很容易引发全身毒性反应。
真实案例:肉毒素中毒危害几何?
从英国的案例到浙大一院收治的患者,都能看出肉毒素中毒危害极大。中毒初期,患者会出现复视、疲劳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进展为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就像浙大一院那位最严重的患者,呼吸衰竭后气管切开,救治了一个多月才脱离危险,后续恢复至少需要半年。曾有报道显示走私肉毒素的案例,这些非法产品在冷链运输过程中可能中断,导致毒素降解失效或被污染。此外,中毒还可能留下长期后遗症,如视力损伤、排便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英国MHRA首席安全官Alison Cave警告,“跟风注射”和“自行购买”的行为非常危险。
预防与应对:多管齐下保安全
面对肉毒素中毒风险,不同人群都要做好预防和应对。
- 消费者:要做到“三查”。一查资质,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和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二查产品,确保肉毒素有进口批文和中文标签;三查剂量,拒绝超出医疗必要的注射方案。同时,要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保留注射记录,警惕“低价促销”等非法机构的特征。
- 从业者:严格遵守肉毒素作为处方药的使用规范,规范冷链保存和剂量计算流程,定期接受毒理学与解剖学再培训。
- 监管层面:建立全国肉毒素电子追溯系统,联合海关打击走私,对非法从业者追责。如果出现中毒症状,要在24小时内就医,及时使用抗毒素药物。
破除误解,守护健康
很多人认为“轻医美”无创安全,其实不然。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可知,非法产品与正规产品的纯度差异很大,“轻医美”也存在潜在风险。公众在追求美容效果前,要评估自身健康状况,比如是否有神经肌肉疾病史。世界卫生组织对肉毒素医疗用途有相关指南,大家可以参考。为了帮助消费者识别非法机构,还设计了“五步自检法”:检查机构是否公示《医疗美容许可证》、医师执业证书是否标注美容主诊资格、肉毒素是否标注NMPA批准文号、注射环境是否符合无菌操作标准、术后是否提供24小时应急联系方式。媒体也应加强科普宣传,将肉毒素中毒案例纳入社区健康教育课程。 此次跨国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肉毒素毒性强、风险高,绝不是普通的“日常美容消费品”。公众要摒弃“速效抗衰”的心态,选择正规医疗服务,充分了解风险。医疗机构和监管部门需携手合作,共同保障医美安全,毕竟每一次注射都关乎生命健康,一定要谨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