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携手多机构,发布了一项覆盖近900万对夫妇的超大规模研究,成果刊登于权威期刊《柳叶刀 - 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此研究颠覆了“备孕仅需关注母亲健康”的传统观念,为“双亲共管体重”提供了坚实科学依据。
父母BMI异常,对子代健康有啥危害?
研究深入剖析了父母BMI异常对子代健康的多重威胁。母亲和父亲孕前BMI过高或过低,都会提升自然流产、医学人工流产、出生缺陷等不良结局的风险。比如,父母双方肥胖时,子代发生“大于胎龄儿”(LGA)的风险猛增70%;而双方体重过轻,“小于胎龄儿”(SGA)的风险则增加57%。研究团队认为,这种关联可能是遗传因素与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肥胖父母可能因代谢紊乱影响胚胎发育环境。并且,父母BMI异常的“叠加效应”十分明显:若仅一方肥胖,子代复合不良出生结局风险上升4% - 10%,双方肥胖时风险则飙升至16%。这充分说明,只关注母亲体重远远不够,父亲也应成为孕前健康管理的核心。
从个人到政策,如何做好孕前体重管理?
这项研究为备孕家庭指明了方向。夫妇双方可通过孕前BMI联合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减重或增重计划。医疗机构可把双亲BMI检测纳入国家免费孕前优生检查项目(NFPCP),并提供针对性咨询。政策层面,建议通过医保报销、社区健康服务等降低干预门槛。例如,职场可为备孕夫妻提供弹性健身时间,或通过税收优惠激励企业支持员工孕前健康管理。这些措施需融入“全链条健康防线”理念,将孕前体重管理与孕期监测、分娩保障及子代长期健康追踪相结合,构建系统性支持体系。
研究怎样重塑生育友好政策与公众认知?
研究强调“中国人问题需中国方案”,西方的体重管理标准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人群,这为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了本土化数据支撑。未来,要加强公众科普,打破“生育健康是女性单方面责任”的错误观念,鼓励男性积极参与孕前健康管理。同时,科研机构可进一步探究BMI与其他健康指标(如血糖、血脂)的相互作用,为精准干预提供更多依据。研究团队呼吁,只有将科学证据转化为政策与行动,“生育友好”才能从口号变为实实在在的健康保障。 这项研究揭示了双亲体重管理对子代健康的深远影响,推动孕前保健从“单亲模式”迈向“双亲共管”,为生育政策的科学化、精细化提供了关键数据。家庭、医疗机构和政策制定者需协同合作,通过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和系统性支持措施,降低不良出生结局风险,为下一代健康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