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携手北京协和医院等团队传来好消息,我国首个基于复制型天坛痘苗载体的艾滋病疫苗I期临床试验圆满完成。该试验在48名健康受试者身上验证了疫苗安全性,还证实其能有效激发针对HIV的免疫反应。这一成果不仅是我国艾滋病疫苗研发的关键一步,更为全球抗艾事业带来新希望。研究团队选用曾助力消灭天花的“天坛株”痘苗病毒作载体,结合HIV抗原,为攻克HIV高变异性难题提供新思路。
疫苗技术凭啥牛?优势亮点全揭秘
- 载体选择超科学:痘苗病毒作为载体有两大优势。一方面,其安全性在天花防治历史中得到验证,大规模人群接种未引发严重不良反应;另一方面,复制型载体能持续激活免疫系统,模拟病毒自然感染过程,诱导广谱中和抗体和多功能T细胞应答,对HIV这类靶向免疫系统的病毒很关键。
- 免疫反应超持久:试验数据显示,疫苗在受试者体内产生了长期持续的HIV特异性免疫记忆细胞。与需长期服药的现有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不同,疫苗若成功,可能通过单次或少量接种实现长期保护,减轻患者治疗负担。
- 应对变异有策略:HIV基因组高变异性让传统疫苗设计困难,而痘苗载体携带HIV关键抗原(如Env蛋白),结合复制型病毒的持续刺激,能更全面覆盖病毒变体,减少免疫逃逸风险,为全球同类研究提供范例。
临床试验结果好,个人健康意义高
- 安全性验证是里程碑:I期试验显示,疫苗在所有受试者中均未引发严重不良反应,仅少数人有轻微发热或注射部位红肿,安全性可接受。这对推广至高风险人群(如医护人员、HIV暴露前预防需求者)很重要,避免因安全性问题限制应用范围。
- 免疫反应有个体差异:研究团队分析发现,不同个体对疫苗反应有差异,这为精准筛选受试者或优化接种方案提供依据。例如,优先选择免疫系统更易激活的群体参与II期试验,提高临床试验成功率。
- 补充现有防治手段:现有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需终身用药且无法根除病毒,暴露前预防(PrEP)存在依从性难题。该疫苗若成功,可与现有手段联合,形成“预防 - 治疗 - 阻断”的多层次防控体系,降低新发感染率。
未来展望价值大,全球公卫添新花
- II期试验有挑战:研究团队计划2025年底前启动II期试验,需验证疫苗在更大人群中降低HIV感染风险的有效性。试验将评估不同剂量、接种间隔及联合其他疗法的效果,关注特殊人群适用性。
- 国际合作促共享:艾滋病是全球性问题,我国此次进展或推动国际协作。如与非洲、东南亚等HIV高发地区合作开展多中心试验,结合当地流行株特性优化疫苗设计。痘苗载体技术平台还可能拓展至其他传染病疫苗研发。
- 公众认知需考量:疫苗研发要平衡科学进展与公众期待。目前成果处于早期阶段,需避免过度宣传。同时,要制定伦理框架,确保疫苗推广时公平分配,避免资源垄断或高风险群体被边缘化。 我国艾滋病疫苗研发的阶段性突破,为全球抗艾带来曙光。未来,持续资金投入、跨学科合作及公众教育是推动疫苗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关键。